僅提交金融機構轉賬憑證證明款項支付事實,沒有借款合同或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若向法院提起民間借貸訴訟,能否獲得法院支持?近日,安徽省寧國市法院審理了這樣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依法判決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原告王甲訴稱,被告王乙與自己是堂兄弟關系,王乙夫妻二人于2021年分兩次向自己借款共計15萬元用于家庭生活,因雙方親屬關系未出具借條。現雙方關系疏遠,王乙一直未還款,王甲遂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王乙夫妻二人還款。

  被告王乙辯稱,自己與王甲之間不存在借貸關系,雙方既無借款合意也無借款事實。多年前自己將王甲的毛坯房裝修后入住,后雙方協商由王甲補償王乙15萬元裝修費用,王乙搬離王甲所有的房屋。王甲轉賬的15萬元為房屋裝潢補償款,并提供雙方兩次轉賬時的交易記錄,附言上寫有“裝修費”和“剩余裝修費”。

  法院審理認為,王甲主張與王乙夫妻存在民間借貸關系,其提供的銀行轉賬憑證,只能反映雙方存在款項流動。而王乙對借款予以否認,其提供的證據可以證實兩筆款項為裝修費用補償款。故王甲仍應對雙方存在借貸關系承擔舉證責任。鑒于王甲現有證據不能證明雙方就該15萬元已經形成借貸合意的情況下,法院無法根據王甲提供的證據推出該15萬元系王乙向王甲借款的結論。故王甲要求王乙返還借款15萬元的訴訟請求,缺少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法院不予支持,判決駁回原告王甲的訴訟請求。目前,該案已生效。

  法官提醒

  “誰主張,誰舉證”是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適用最多的法律規則,沒有借條及轉賬交付憑證,當事人通過錄音、微信聊天等證據證明借款事實時,因為這些證據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往往很難達到證明目的。為最大可能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減少糾紛的發生,建議向他人出借款項時,無論親疏遠近,均要簽訂書面借款合同或借條,內容要做到規范、全面、明確、具體、無歧義,若借款人已婚,要明確借款人是否為夫妻共同借款,可以在借款用途中注明并要求夫妻二人共同簽署借款合同或借條。同時,建議通過銀行、微信轉賬等方式交付資金并保存記錄,出借前要綜合評估借款人信用風險,謹慎借款,切莫落入詐騙陷阱。

編輯:谷欣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