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16日消息(記者 費權)2025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國內最大家電維修平臺啄木鳥家庭維修存在系統性欺詐行為,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該平臺通過畸形的利潤分配機制,將維修服務異化為 “宰客競賽”,大量消費者成為 “維修刺客”的受害者。
在啄木鳥重慶總部的培訓教室,新入職的維修工程師正接受為期五天的速成培訓。課程表顯示,技術實操僅占三天,其余時間全用于學習 “溝通技巧”和 “報價策略”。“客戶質疑價格時,要強調我們是全國連鎖”“遇到嫌貴的就表演申請折扣”—— 培訓經理的教案里,這類話術被標注為“重點掌握”。
該案例調查記者親歷的洗衣機電機更換案例頗具代表性:“工程師使用 91 元的劣質塑料電機,配合虛構的 專業檢測報告”,向不知情客戶收取659 元。換下的原廠電機轉手賣出 60 元,扣除平臺抽成后,工程師實際到手不足 200 元。這種 “以次充好 + 虛報故障” 的組合拳,已成為平臺工程師的創收標配。
據啄木鳥 2024 年招股書披露,平臺每單平均交易額從 2021 年的 231.8 元升至 2023 年的 250.2 元,但工程師收入不增反降。內部文件顯示,平臺采取 "階梯式抽成" 制度:基礎抽成 50%,若工程師月均客單價低于 150 元,抽成比例升至 60%。這種機制迫使工程師不斷突破收費底線。該平臺維修人員上門處理洗衣機無法進水問題,僅需打開被客戶誤關的水龍頭,卻虛構 “進水閥故障” 收費 100 余元;燃氣灶因電池帽未取下導致無法點火,維修師傅謊稱需更換點火器,以 20 元成本收取客戶 250 余元。
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李澤瑞律師介紹,我國的《家電維修服務業管理辦法》規定,家電維修經營者不得虛列、夸大、偽造維修服務項目或內容,不得虛報故障部件,故意替換性能正常的部件等;2022年7月1日起施行的《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也明確,經營者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出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不得收取未予標明的費用。但目前我國還沒有明文規定家電維修費用,一些消費者也不清楚各品牌的收費指導標準,許多維修項目還存在計價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市民無從查驗,很容易被鉆空子。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一旦證明家電維修遭遇欺詐,消費者可以按照“退一賠三”的規定向修理機構索賠,違法者應承擔懲罰性的賠償責任。針對曝光問題,李澤瑞表示,除消費者可以主張賠償外,行政機關也應當積極介入,對涉事公司及相關人員采取警告、罰款等處罰措施。
此次事件暴露出互聯網維修平臺監管盲區,唯有完善行業標準、強化法律懲戒,才能讓 “維修刺客” 無所遁形,真正維護市場公平與消費者權益。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