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州日報報道,三號線將東延換乘四號線,五號線延伸至黃埔客運港對接東莞一號線,三號線支線(石牌橋-天河客運站)將拆解并延伸成為十號線,線路斜穿市區,在廣州大道設站。昨天,廣州三條地鐵新線同時進入環評二次公示,分別為三號線東延段、五號線東延段、十號線。三條線路已納入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2017~2023年)近期建設規劃范疇,其中五號線東延段、十號線均在環評報告中表示,建設工期擬安排在2018~2022年。有意見的市民可在10個工作日內反饋。
十號線:斜穿市區成對角線
十號線(石牌橋-西朗)全長19.4公里,均為地下線。線路呈東北-西南走向,斜穿市區,自石牌橋站向西南延伸,經天河路、廣州大道、寺右新馬路、保安前街、煙墩路、廟前直街、東湖路、怡樂路、瑞康路、僑港路、金鵬路及翠園道,止于西朗站。
線路圖顯示,十號線共設置14座車站,其中換乘站8座,分別為天河路(換乘一、三號線)、東湖(換乘六、十二號線)、濱江東路(換乘十九號線)、五鳳(換乘十一號線)、東曉南(換乘二號線)、石溪(換乘廣佛線)、廣鋼新城(換乘佛山十一號線)、西朗(換乘一、二十二、廣佛線)。
目前,三號線支線(石牌橋-天河客運站)未來將拆解,成為十號線的一部分,習慣了從珠江新城一直坐到石牌橋、崗頂等地的乘客,以后就要多換乘一次了。當年,二號線拆解為二、八號線,在規劃設計階段就已作預留,但仍需停運3天。三號線當初并未預計到以后會拆解支線,屆時有可能需要停運更長時間進行改建。
環評報告指,十號線將構筑天河、越秀、海珠、荔灣四大組團內的軌道交通走廊,解決中心區域東北-西南走廊的交通需求,進一步加強城市中部與西部組團之間的聯系,引導產業和人口向軸帶聚集,促進廣佛同城一體化建設。
五號線東延段:黃埔客運港對接東莞一號線
五號線東延段(文沖-黃埔客運港)全長9.76公里,全部為地下線。線路西起五號線文沖站,途經雙崗、黃埔東路、開發大道,共設車站6座(不含文沖),西往東依次為雙崗、廟頭路、夏園、保盈大道、廣州開發區、黃埔客運港。其中換乘站2座,夏園換乘地鐵十三號線,黃埔客運港換乘遠期規劃的八號線支線、東莞一號線。
環評報告指,五號線東延段能夠為產生高強度客運需求的高端產業提供良好的交通服務,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產業的集聚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空間資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延伸線與十三號線、八號線換乘,實現黃埔與中心城區快速聯系,進一步發揮中心城區的輻射及聚合作用,引導城市向城市外圍發展。
本月,東莞市發布了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東莞一號線要與廣州五號線銜接。本次環評報告的線路圖上,可見東莞一號線沿著東江大道接入黃埔客運港站。不過,具體對接方案仍有待兩地最終確認。
三號線東延段:對接四號線 南沙進城提速
三號線東延段(番禺廣場-海傍)全長9.58公里,均為地下線。線路西起于三號線番禺廣場站,沿亞運大道向東延伸,共設4座車站,自西往東依次為番禺客運站、廣州新城西、金光大道和海傍。其中換乘站1座,為海傍站,可換乘已通車的四號線,及遠期規劃的八號線南延段。
三號線東延段的作用除了增加地鐵覆蓋面,更重要的是與四號線實現對接。長期以來,四號線被詬病速度不夠快,設計時速僅90公里,無法滿足南沙快速進城的需求。設計時速120公里的三號線東延段通車后,南沙過來的客流可在海傍換乘三號線,直接到達珠江新城,預計可比目前節省10分鐘。
環評報告指,三號線東延段是貫穿廣州新城東西向的重要交通骨干,與市橋舊城區緊密聯系,有助于疏解舊城、功能外移,并充分發揮南部區位與資源優勢,促進番禺區發展。同時,三號線東延段連接三、四號線,貫通番禺的兩條城市發展軸,增加南沙明珠灣區與市中心快速聯系通道,可充分發揮軌道交通的網絡效應。
有意見趕緊提
市民可通過電子郵件、信件等方式向建設單位或環境影響評價機構提出意見和建議,截止日期為本次信息公示(三號線、五號線為7月20日起計算,十號線為7月21日起計算)后10個工作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