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4月29日消息(記者羅世偉)在惠州市博羅縣蓮湖村,溪水緩緩流淌,新鋪的道路串聯起錯落有致的農家院落;在珠海市斗門區大赤坎村,村民在直播間里推介著自家出產的雞仔餅;在廣州市花都區塱頭村,雨后的青磚古巷中,文化展館與百年民居交錯生長。

隨著“百千萬工程”不斷向縱深推進,廣東各地的田園村落正煥發出新的氣息與活力。縣域振興、產業煥新、風貌蝶變,正在田野間徐徐鋪展,成為廣東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生動注腳。

綠道串起鄉村產業與生活

惠州市博羅縣蓮湖村,位于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麓。近年來,蓮湖村依托“縛婁山水”鄉村振興示范帶,通過道路綠化、村容整治和設施升級,引入蓮湖水上樂園、芯芽農業、惠和配送中心等項目,集體經濟逐步壯大,帶動超過三萬戶農戶增收。

村內還設有縛婁文化驛站,圍繞嶺南古村的生活場景,打造“賞林、映池、聽荷、畫影、觀山”五大主題節點,使傳統文化在鄉村更新中延續。

離開蓮湖村,來到博羅縣長寧鎮羅村村,玄碧湖環湖綠道沿水岸鋪展,總長逾八公里,串聯起草灘、花階、林谷與觀湖臺,成為市民休閑、游客騎行的新去處。產業與生態在這里相得益彰,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玄碧湖露營地(央廣網記者羅世偉 攝)

數字賦能鄉村

珠海市斗門區大赤坎村,有著近八百年的建村歷史。走進村子,菠蘿蜜、芒果、榕樹、烏欖等古樹高大茂密,枝葉交錯成蔭。

而在村頭,一座剛啟用不久的電商直播基地,為這座古老村莊注入了新的節奏。基地集直播培訓、產品展示、線上銷售于一體。記者在現場看到,一位村民主播正介紹著當地傳統小吃雞仔餅,屏幕那頭不斷有觀眾留言下單。

大赤坎村村民直播帶貨(央廣網記者 羅世偉 攝)

該村后備干部彩玲向記者介紹,自基地啟用以來,已開展了三場集中培訓和兩場直播,幫助村民掌握電商技能。其中,一家專注叉燒產品的直播店鋪,累計銷售額已突破30萬元。

古樹之下,是代代相傳的生活;屏幕之前,是走向更遠市場的新希望。傳統與現代在大赤坎村并肩而行,鄉村振興的步伐由此加快。

花海與古巷 共繪鄉村新風貌

在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馬嶺村,記者沿著綠道走進觀花植物園,各色三角梅在微風中搖曳。依托“花卉+文旅”發展方向,馬嶺村大力發展花卉、特色民宿、燈光夜市等業態,打造集觀賞、研學、休閑、娛樂、餐飲等為一體的都市農文旅綜合體,村集體收入由100萬元增長至500萬元,昔日的“空心村”蝶變為和美鄉村“打卡點”。

馬嶺觀花植物園(央廣網記者羅世偉 攝)

馬嶺觀花植物園目前已引入500多個花卉品種,未來將持續擴展國際引種,形成花卉科研與旅游相結合的特色產業鏈。

驅車轉入炭步鎮塱頭村,村口的灰磚門樓與鑊耳屋群映入眼簾。這里完整保存了388座明清時期青磚建筑,是嶺南地區極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名村。

近年來,花都區通過“政府+企業+村集體”合作模式,引入慈善資金近3億元,建設春陽臺藝術文化中心、“和春住”民宿、塱那頭公共綠地等項目。2024年塱頭村接待游客人數已超過96萬人次,較上年增長超過四倍,鄉村的歷史文脈與產業活力在這里融合交匯。

鄉村的變化,藏在新鋪的綠道里,藏在直播間的一聲吆喝里,也藏在古村巷道的光影之間。從山水環繞的蓮湖村,到數字賦能的大赤坎村,再到花海與古巷共生的馬嶺與塱頭,不同路徑,不同故事,交織成一幅扎根大地的振興圖景。廣闊鄉野之上,一個個村莊正以實干積累新的收獲,在鄉村振興的步伐中,走向更加充盈的明天。

編輯:鄭少純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