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粵港澳大灣區首次聯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進入倒計時200天,廣州將承辦兩個開幕式、14個競體項目及12個殘特奧項目。這是近15年來南方電網規模最大、級別最高、周期最長的保供電任務,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錨定“新標準、新模式、新高度”,以科技破題、以綠色筑基、以協同聚力,在灣區熱土上書寫新時代保電答卷。
科技賦能:老場館里的“智慧保電”新生代
在南沙體育館地下配電室,智能監控屏上跳動的供電曲線牽動著溫偉弘的神經。作為廣州南沙供電局黃閣供電所運行維護班班長,他帶領團隊化身“電網主刀醫師”,在不停電前提下完成80余處關鍵節點試驗。“每個0.1%的風險都要當成100%對待。”溫偉弘的嚴謹,正是廣州供電局科技攻堅的縮影。
面對部分場館設備老舊的現狀,廣州供電局以數字化轉型破局:建成“三端四級”智慧保電平臺,30萬臺輸變配智能終端織就全天候監測網絡。在廣州體育館,廣州白云供電局李鵬飛團隊部署的智能量測終端,讓負荷監測精度達毫秒級,故障自愈時間縮短至秒級。“智能終端就像給電力系統裝上‘智慧大腦’。”這位入職僅3年的青年骨干,用技術創新為老場館注入“新生機”。
綠色護航:低碳全運背后的“接力手”
省人民體育場觀眾看臺下方的專變房內,梁嘉浩俯身調整著電氣設備布局。作為廣州越秀供電局保電團隊核心成員,他創新提出的改造方案既保障安全,又為場館節省20%成本。“保電就像馬拉松,每個環節都要零差錯。”梁嘉浩的執著,折射出綠色辦賽的匠心。
在“辦賽事就是辦城市”理念指引下,廣州供電局打出綠色組合拳:所有場館及接待酒店100%綠電供應,建成3個近零碳示范區、9座節能減排變電站;氫能應急發電車、無人機等50余臺綠色裝備投入實戰;推動“電力+地鐵”協同施工,資金效率提升20%。珠江畔,綠色變電站的玻璃幕墻映照著藍天,變電站外觀整體設計讓城市電網與花城風貌相融共生。
這場綠色變革更是撬動了產業升級。廣州供電局與國創中心聯合攻關儲能技術,6月將投產220千伏國創變電站,氫能研究所駐點團隊已推動12項技術成果轉化。低碳全運,正成為灣區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廣州供電局為十五運保電部署的氫能應急發電車
協同作戰:織密全域安全網的“攻堅者”
4月的首場測試賽現場,廣州供電局17個戰區、7個支持中心、134個作戰室全面啟用,5300余名保電人員按“地理集中、任務均衡”原則分區駐扎。A類戰區聚焦天河、越秀等核心賽區,B類戰區保障接待酒店及交通樞紐,C類戰區嚴守輸電“大動脈”。總指揮部“一辦七組”統籌全局,屬地戰區“主戰”攻堅,支持中心實時響應,政企協作開啟“倍速模式”。
廣州供電局以“科技+綠色+協同”三大引擎,推動保電工作從“保障賽事”向“賦能城市”躍升。(李崧 李文梓 羅斯 梁宇)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