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溝支部書記姚曉在杏李基地察看杏李果實情況(央廣網發 通訊員 李金喜 供圖)
央廣網河南分網7月9日消息(記者 彭華 通訊員 李金喜 董斌)孫溝杏李果滿山、曹樓洋桃壓滿枝、小峪煙葉爆滿田……7月6日走進西峽縣田關鎮,處處充滿生機、掛滿豐收希望。
近年來,田關鎮立足實際,圍繞“兩業”奠基、黨建引領、特色引路、“雙扶”激能等重點,壓實責任,奮發作為,探索出脫貧攻堅的“田關路徑”,取得實效。目前,該鎮4個貧困村中2個已脫貧摘帽,貧困人口352戶913人,已脫貧182戶553人,貧困發生率1.59%。
“長短”結合,打牢“兩業”底盤
圍繞“煙果菌藥”特色產業,帶動貧困群眾發展養殖、種植、加工等“長短”增收項目,確保持續穩定脫貧。

王營村駐村工作隊人員和村支部書記(中)在察看獼猴桃果實情況(央廣網發 通訊員 李金喜 供圖)
“長”項目以曹樓村718畝獼猴桃示范園建設為重點,打造1個扶貧產業示范園,輻射帶動田關、曹溝、王營3個村貧困戶14戶41人,全鎮獼猴桃種植5200畝,小雜果4萬畝;“短”項目以種植黃姜、柴胡、煙葉、袋料香菇等,全鎮發展黃姜4000畝、柴胡1000畝、煙葉4500畝、袋料香菇350萬袋;建19個村級扶貧產業基地,促進300人家門口就業;以曹溝村合勝石英、王營村豐達門窗、田關村潤霖食品加工、牛角村菇潤食品等龍頭公司,建4個帶貧車間,帶動 23戶83人實現就業脫貧;成立10個專業合作社,實現未脫貧戶入社全覆蓋;對貧困勞動力進行獼猴桃、食用菌、小雜果、養殖等實用技術培訓,5期培訓347人;“四員”公益崗位安置103人。

煙辦技術員在小峪村煙葉基地察看煙葉長勢情況(央廣網發 通訊員 李金喜 供圖)
“黨建+扶貧”,引領干群攻堅
按照“融入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推行“黨建+扶貧”多種模式,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互促互進,相得益彰。
先后推行“黨支部+骨干企業+貧困戶”就業帶貧、“黨支部+基地+貧困戶”產業脫貧、“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合作分紅、“黨支部+黨員+貧困戶”結對幫扶等4種模式,實現貧困群眾16人進廠就業,116人在香菇產業、272 人在獼猴桃產業、76人在小雜果產業鏈條中增收脫貧;入社會員352戶,收入增加62萬元;153名黨員干部結對幫扶352戶貧困戶,解決實際問題1028個。
休閑農業,拓寬增收渠道
依托孫溝村3萬畝林果基地,著力發展休閑農業,實施“農游一體化”基礎項目建設,把休閑農業、旅游觀光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渠道。
先后籌措5000余萬元,建成農家賓館20多家,建大型停車場一處,攔河壩 2處,觀光園5處,硬化鄉村道路3公里,架設太陽能路燈40多盞,建觀光廊道 5公里,沿河沿堤栽植綠化樹木4萬余株,購觀光車10輛。利用3至4月份果樹盛花期,連續舉辦10屆西峽?孫溝李花節活動,讓賞花經濟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新的增長點,僅當地餐飲服務,每家可增收2萬多元,其中,有6戶貧困群眾在休閑農業產業鏈中實現脫貧。

王營村駐村工作隊人員和村支部書記(右)在察看杏李果實情況(央廣網發 通訊員 李金喜 供圖)
志智雙扶,提振群眾精氣神
利用鎮、村文化中心、農民夜校等宣傳陣地,采取豐富多彩形式宣傳扶貧政策,傳授實用技術,講好脫貧故事等,引導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華麗轉變。
先后建成同心活動廣場,配齊村文化書屋、活動器材等,把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節目送到家門口,組織扶貧文藝演出20余場次,吸引觀眾5000人次;發揮致富帶頭人、“土秀才”、“田專家”作用,舉辦種、養、加等實用技術培訓300余場次,累計參與群眾8000余人次;依托愛心超市,落實積分評定,對貧困戶戶容戶貌、脫貧致富、遵紀守法、公益勞動等情況積分造冊,發放積分卡,兌換生活用品;開展“最美田關人”評選活動,表彰最美扶貧人、脫貧戶等60人,創先進、樹典型、激勵人,多形式激活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下一步,該鎮將扭緊脫貧攻堅,依托‘煙果菌藥’,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鏈、打造供應鏈,推進休閑農業、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實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雙豐收。”該鎮黨委書記李建偉說。
編輯:
汪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