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陽新縣人民政府、黃石市農業農村局主辦的“屯鳥飛陽新”大型推介會在武漢舉行。

“陽新屯鳥”是陽新縣特有禽類,當地人稱為“屯鳥(tún)”,但由于沒有對應的漢字,長期以來只能用“屯”和“鳥”兩個字拼寫。陽新屯鳥養殖歷史長達300多年,也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它似鴨非鴨、似鵝非鵝,生態慢養300天,使其營養物質充分積累。不僅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湯汁香甜可口 ,且具有消食化氣等藥用價值;屯鳥蛋營養豐富,肥肝品質上乘,羽絨更是優質的填充材料,多元的價值使其在市場上備受青睞,前景十分廣闊。

陽新縣委副書記李冠男現場推介,陽新屯鳥歷史悠久,是“舌尖上的非遺”。如今陽新正全力推進屯鳥產業發展,建育種基地、設千萬專項資金,助力其從“陽新獨享”邁向“屯鳥宴天下”。

“谷氨酸含量比鴨子高出12.9%;天冬氨酸含量比鴨子高出10.2%;丙氨酸含量比鴨子高出12.8%;甘氨酸含量比鴨子高出10.2%;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比鴨子高出至少24.0%。”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程虹介紹,陽新屯鳥其實就是番鴨品種,從幕阜山的礦脈到仙島湖的水韻,不僅為屯鳥提供了富含微量元素的飲用水源,還創造了適宜的生長環境,在口感口味上讓人感覺到鮮甜可口。

推介會活動亮點紛呈。情景劇、舞蹈生動演繹屯鳥風姿;養殖大戶程祝分享養殖致富故事;專家龔炎長、程虹分別從產業技術、品牌價值角度剖析,為產業發展提供科學支撐。中國烹飪大師盧永良、湖北楚菜研究院院長鄒志平推介屯鳥美食,展現其獨特風味與營養價值。

推介會上還舉辦了陽新屯鳥發展簽約儀式和黃石市陽新屯鳥產業發展聯盟成立儀式。

陽新縣通過“抓兩頭帶中間”的創新模式,全力推進陽新屯鳥產業化發展。一頭狠抓源頭,致力于保種選育,不斷提升屯鳥的品質;另一頭聚焦產品加工環節,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進而帶動中間標準化規模化養殖。

目前,陽新縣已順利完成陽新屯鳥核心群育種場建設與改造工作,精心構建了42個核心群家系,為產業發展筑牢根基。憑借“生態慢養300天”的匠心,陽新屯鳥以打造“綠色、健康、優質、安全”為標桿,在發展道路上展翅高飛。

“2025年將實現種屯鳥存欄2萬只,年孵化種苗及出籠商品屯鳥各100萬只,產值突破10億元。”陽新縣副縣長俞振華發布產業發展報告,信心滿滿。(嚴麗 易相志)

編輯:左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