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訊 武漢市委十三屆三次全體會議提出,要堅持以“四大資智聚漢工程”為抓手,優化人口結構,再贏人口紅利,創造“大學+”新模式,打造“青年之城、夢想之城、創新之城、活力之城”,努力探索“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子。
實施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
將武漢打造成“大學生最友好城市”
更新完善政策,讓大學生能就業、易創業、快落戶、好安居,將武漢打造成“大學生最友好城市”,再贏人口紅利。
抓住新一屆新生入學期、老生畢業季契機,系統謀劃覆蓋全學年的“走進去、走下去、留下來、干起來”活動,讓大學新生盡快融入武漢、畢業生更多留在武漢。深化“新青年下鄉”,支持創辦更多創業學院,壯大武漢大學生全媒體陣地,搭建更多與世界名校大學生交流平臺。
實施好“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
讓“武漢校友”成為城市品牌
拿出更多的創新舉措,挖掘校友資源“金礦”,不斷向武漢集聚。完善校友總會聯盟工作機制,建立跨地域、跨行業、跨領域武漢校友聯絡機構。舉辦武大等校友資智回漢系列活動,規范校友回漢日常接待工作。推出校友聯盟整體形象標識、口號、宣傳片,讓“武漢校友”成為城市品牌。
實施好“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對接工程”
籌建“市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局”
“武漢市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局”實行“虛擬機構、實體運作”,出臺促進在漢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的突破性政策舉措,搭建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科技轉化平臺,開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精準對接活動,引導創投基金參與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力爭在漢高校科研院所80%的科研成果就地轉化。
面向全球,集聚一批諾獎級、院士級全球戰略科學家、產業科學家,引進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產業領軍人才、國際工匠人才,以及相關領域的商界領袖、管理型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探索建設東湖國際人才自由港,優化外國人才簽證與居留、工作許可等辦理程序,為國際人才提供與全球城市無差異的高效便捷服務。完善“城市合伙人”工作機制,建立全球人才數據庫,與歐美同學會、海外校友會、產業技術經濟學會、獵頭公司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在硅谷、特拉維夫、倫敦等設立海外孵化器及招才工作站,構建面向全球的招人聚才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