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村民76載接力守護,烈士墓見證魚水深情 您的姓名無人知曉 您的忠魂永遠銘記
馮家經老人蹲下身來,輕輕撫摸墓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卓琳 攝)
3月21日,宜昌烈士陵園。蒼松翠柏,山林掩映。
“起靈!”《思念曲》低回奏響,禮兵懷抱烈士棺槨,踢著禮步緩緩行至烈士墓區,將棺槨入土安葬。
當天,宜昌舉行清明祭英烈活動,對散葬于伍家崗區、西陵區的3位烈士集中安葬。其中一位烈士,伍家鄉聯豐村村民已接力守護了76年!拔覀儼涯突貋砹,以后我會常來看您!甭撠S村74歲的馮家經老人蹲下身,輕撫墓碑,聲音哽咽,“您終于‘歸隊’了!边@名為解放宜昌犧牲的英雄,當年在炮火中沒留下他的姓名。鄉親們只知道他是“大塊頭”,河南人。
一個村莊76年的守護
“我從小就聽村里老人講這位烈士的故事!瘪T家經曾是聯豐村民兵連長。根據馮家經的講述,并結合聯豐村村志,這位烈士的犧牲過程逐漸還原。
1949年7月初,解放宜昌戰役中,一支解放軍隊伍在一名30歲出頭、說話帶河南口音的“大塊頭”帶領下,經金巴嶺進入龍家沖,找當地向導劉國軍帶路偵察,走到譚包(伍家鄉一原地名)。此時,部隊遭敵人一發炮彈突襲。危急時刻,“大塊頭”一把將劉國軍撲倒,護在身下!霎時間,那位英雄的大腿被炸得血肉模糊,最后因失血過多犧牲。第二天,大家在當地購買了一副上等棺材,將這位壯烈犧牲的無名英雄安葬。
自此,烈士忠魂長眠于譚包。1984年,該地塊因城市建設被征用。聯豐村組織民兵隆重搬遷,按當地風俗,將無名英雄的墳墓搬遷至一處小山坡上。墓前栽有兩棵雪松,以示萬古長青。
“烈士墓是從我手里搬遷過來的,我得守護好!瘪T家經介紹,從他家到烈士墓不到一公里,每隔一段時間,他就到烈士墓前清理雜草、雜枝,如同探望一位老友。
不僅如此,村里也會不定期組織人員去墓前除草、清理雜物。“讀小學時,我們每年清明都會來給烈士掃墓,聽老師講‘無名叔叔’的壯舉。”聯豐村黨總支書記馮清介紹,村里人都知道,這里安葬著一位為解放宜昌、保護村民犧牲的英雄。守護烈士墓,是全村人的默契約定。
提取DNA為英雄尋親
2024年,宜昌市伍家崗區退役軍人事務局開展零散烈士墓遷葬。這座無名烈士墓也在遷葬之列。
“借此機會,我們邀請了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副教授張群,幫助提取烈士遺骸,為烈士尋親!蔽榧覎弲^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張群長期從事人類骨骼遺骸鑒定和研究工作。自退役軍人事務部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烈士遺骸搜尋鑒定中心)成立以來,他已參與該中心多項專項工作。2024年9月25日,張群對這名烈士遺骸進行了長達4個小時的提取。
在烈士墓現場,工作人員還發現了一些烈士遺物:頭部、胸部墊的一件疑似綠色的雨衣;右側盆骨、左側股骨附近,有一些鐵質長塊,疑似彈片;右側胸部一顆銅扣。“看到這些,對烈士的敬仰、尊崇之情,瞬間有了更加貼切、具體的感受!比淘诂F場的伍家崗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穆延華說。隨后,伍家崗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將這些烈士遺物送到宜昌史志館,妥善保存。
在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人類骨骼考古實驗室,張群及其團隊歷經近半年時間,完成了烈士遺骸基本的骨骼清理、拼對和鑒定工作。此后,烈士遺骸被送回宜昌,安葬在宜昌烈士陵園。
“我們運用DNA鑒定、AI人物復原等先進技術,對烈士遺骸進行性別、年齡、創傷情況等分析,并結合歷史資料反復核查,為烈士身份鑒定提供依據,正努力幫這位無名英雄找回身份。”張群說。
近年來,宜昌市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持續開展“為烈士尋親”活動,建設了11個烈士集中安葬點,完成347座零散烈士墓集中遷葬,修繕維護零散烈士墓553座。截至目前,宜昌已先后為5位烈士尋到親人。(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高伊洛 通訊員 陳思彤 劉慧)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