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兩年時間重點扶持100個創新創業園,新建300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引進5000家創新創業企業。”2014年,時任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杜家毫提出創新創業“135”工程戰略構想,力爭通過以標準廠房為平臺、以民營經濟為重點、以創新創業為特色的產業園區帶動湖南經濟穩定增長。
兩年來,三湘大地處處迸發活力,一個個園區建設新模式催生而出,一棟棟標準廠房拔地而起,一個個新項目接踵而至。日前,湖南“135”工程亮出最新成績單:培育創新創業園區126家,建成標準廠房3833萬平方米,引進“雙創”企業6038家,完成和帶動投資近4000億元,新增就業45.5萬人……
多元化投入 標準廠房搭建平臺
“標準化廠房建設是‘135’工程的重中之重。”2015年,杜家毫在全省創新創業園區“135”工程講話中指出,標準廠房建設要探索多種模式,鼓勵和引導各類企業、組織及自然人等多元投資主體,增強園區內生活和自身造血功能。
湖南省委、省政府首先釋放明確的政策信號,成立由12個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機制,統一調度推進工程實施。先后出臺了《關于推進創新創業園區發展加快實施“135”工程的意見》、《湖南省創新創業園區發展“135”工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重大政策。
湖南省財政部門整合30億元“135”工程專項引導資金,采取以獎代補、滾動扶持、差異補貼等方式,調動各地標準廠房建設積極性。湖南省商務部門對租賃園區標準廠房的外向型企業,給予10元/平方米的租金補貼。全省有8個市州配套安排了市級專項獎補資金,其中常德、湘西每年分別配套安排資金1億元。
省、市的補助資金更好的撬動了社會資本。位于長沙縣的湖南省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便是由一家名為“長沙旺星置業有限公司”的民營企業投資建設,擬投資10億元開發標準廠房及園區配套建設。截止目前,12萬平方米標準廠房交付投產,入園企業約130家,工業總產值逾6億元。
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招商、誰受益”的原則,各地大力發展工業地產方式。在邵陽邵東湘商產業園,泰國湖南商會會長劉純鷹打造的博宇箱包產業園成為了“香餑餑”,前兩期開發3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銷售一空,已成功引入27家企業,年出口創匯1.5億美元。“我們本來就是做企業的,標準廠房規劃設計上能更好抓住企業需求。”劉純鷹信心滿滿地說,5年內,“博宇”將引進100家企業。
在獎補政策激勵和保障下,常德桃源縣創新創業園區內,匯德電子、龍行天下等8個企業投入自籌資金過10億元,建成標準廠房面積47.2萬平方米,獎補資金3776萬元。岳陽市吸引企業和社會投資標準廠房87.6億元,占總投資的80.5%。郴州市采用PPP等多種模式建設標準廠房288萬平方米,引進企業371家,意向簽約企業123家。
據了解,截止2017年5月,全省累計建成各類標準廠房3833萬平方米,其中46%左右為企業自建自用或租賃,30%左右為園區建設,20%左右為工業地產投資,4%左右為園企共建,租售率普遍達到90%以上,另有在建面積764萬平方米,完成投資1300多億元。
筑巢引鳳 掀起萬商回湘創業潮
“有項目沒廠房,急;有廠房沒項目,更急。”如何引入一批具有創新性、戰略性、關聯性的優質企業,這是園區招商人員思考最多的問題。據了解,截止今年5月,“135”工程累計引進創新創業型企業6038家,意向簽約企業2392家。巨大成績的背后正是各地結合實際不斷創新的招商模式。
“紹商被稱為湖南的‘猶太人’,僅在東南亞地區,只有就有20萬紹商,經濟潛力巨大。”邵陽市副市長彭華松介紹,2014年以來,邵陽市充分利用紹商資源優勢,堅持“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積極引導廣大紹商回鄉投資興業。
經過兩年發展,邵陽湘商產業園儼然成為湘商返鄉創業的集聚區,最引入注意的便是其中的博宇箱包產業園。作為第一個將“邵東造”打入泰國市場的邵東人,劉純鷹和他的隆源控股集團回邵東利用工業地產模式打造了湘商產業園中的“園中園”,帶動一大批邵商回鄉創業,抱團發展。
“‘135’工程實施讓家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沿海產業轉移,回家鄉發展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劉純鷹說,目前博宇箱包產業園內有箱包企業27家,老板都是邵陽人。他們從泰國、廣東、上海返鄉,落戶園區抱團發展。
為催發湘商返鄉投資,邵陽市還在省直五部門《關于加快邵陽湘商產業園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基礎上,配套出臺湘商產業園建設實施辦法23條、降低實體經濟成本21條、迎老鄉回家鄉創業發展15條等優惠政策。
據了解,自“135”工程實施以來,邵東縣湘商產業園累計簽約企業657家,實現標準廠房建設投資76.68億元,開工建設標準廠房458.34萬平方米,其中177.4萬平方米的工業地產項目均由邵商投資建設,已簽約入園的邵商企業占比80%以上。邵陽全市12個湘商產業園開建標準廠房458.34萬平米,其中177.4萬平米由邵商回鄉投資建設,已簽約入園企業657家,邵商占比80%以上。
湘商返鄉創業,不僅僅在邵陽。長沙縣人黃勇兵在深圳打拼近20年,去年6月,他原本想北上湖北武漢尋找發展機會,腳步卻停在了家鄉湖南長沙縣。伴隨“135”工程應運而生的長沙經開區星沙產業基地“星工廠”工業配套園,正符合他的北斗衛星應用事業發展規劃。總部位于中關村的迪文科技董事長王洪是常德桃源縣人,原本打算南下廣州購地辦廠,卻被家鄉招商人員所給出的優惠條件所吸引,最終落戶桃源縣創新創業園內,并實現當年簽約當年投產。
隨著“135”工程的實施,掀起了一股萬商回湘的熱潮,中南大學教授牽手廣東回鄉創業這在詳細辦起楠竹深加工企業;在廣東長大80后老鄉池斌,回鄉投資5億元打造起了創客帝國;洞口縣老鄉鄧倩將東莞的制造車間全部移師家鄉……
加速產業集聚 增113條新產業鏈
“135”工程實施兩年來,并未像以往園區發展一樣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各地使出渾身解數,按照“建鏈、補鏈、強鏈”的思路,走上集約式、集群化的發展路子。據初步統計,全省各市州累計有113條新的產業鏈正在形成,引進省重點扶持的20條新興優勢產業鏈項目833個,引進補鏈、強鏈類產業項目1064個。
在長沙市雨花區,150多家機器人企業“同園競技”,組成了湖南省唯一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基本實現了從研發、生產、銷售到培訓的產業鏈全覆蓋。2016年入駐的安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智能裝備全自動解決方案提供商,2016年銷售收入達4億元。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劉艷介紹,入駐機器人集聚區,就是看準了這里擁有從機器人制造前端到后端的完整產業鏈優勢,符合其公司戰略發展規劃。
“雨花區另辟蹊徑,從相對容易引進的機器人集成應用制造企業入手,帶動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入駐。”長沙雨花經開區招商合作局局長余忠說,以應用倒逼產業升級發展,不斷做大做強產業集群。長沙雨花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鄧波介紹,2016年,雨花區機器人產業集聚區產值達100多億元,下一步計劃用3至5年的時間突破500億元產值。
湘潭縣青山橋鎮素有“皮鞋之鄉”之稱,但一直以來均是家庭皮鞋小作坊。“135”工程實施后,當地政府為把這一傳統產業做大做強,成立青山皮鞋工業園,同時吸引有資金有技術的企業入園興業。
落戶于工業園的鳳舞九天鞋業負責人方達培原本在浙江溫嶺,“鎮黨委書記胡衛來找我,只談了半小時,我就準備回家了。”方達培說,從簽約到投產,只花了3個月。如今,鳳舞九天年產皮鞋25萬雙以上,年產值達2000萬元。“雖然青山橋鎮區位、人才、信息等方面沒有突出優勢,但當地政府用建立培訓學校、在鞋業發達地區設辦事處等方法來彌補這些劣勢。”
據了解,青山皮鞋工業園擁有各類與皮鞋有關的企業28家,累計安排就業人員3400余人,年生產銷售各類皮鞋760萬雙,年產值7.15億元。園區從皮鞋原料生產、款式設計到生產加工的整個產業鏈條逐步做大做強,已成為湖南省最大的皮鞋生產基地。
湘潭市特色產業發展同樣顯著,引進延鏈補鏈項目408個,助推了一批產業集群式規模化發展。湘潭縣通過引進國字號海泡石新材料企業,帶動了與之相關的3家企業及一家上游原料企業入駐標準廠房。在郴州經開區,這里已集聚了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全產業鏈的產業集群。郴州天瓏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蘭東說,“企業入駐園區后,相關配套企業紛紛跟進,共同延伸拉長產業鏈。”
簡政放權 “2號公章”用起來
栽下“梧桐樹”,引來“群鳳”棲。據湖南省發改委統計,“135”已引進企業超過6000家,意向簽約企業近2400家,平均每天有7家企業前來報道。如何讓企業快速落戶投入生產,營造良好的親商、安商氛圍?各地圍繞“放管服”改革,通過做好政府權力的“減法”,換來市場活力的“乘法”效應。
“2號公章”便是桃源縣政府為建設“135”工程,率先開展的一項重要舉措。“2號公章”簡單來說,就是縣政府把縣直12個職能部門共55項審批權限下放給園區,園區“2號公章”效力等同于“1號公章”,真正做到“辦事不跑路、審批不出園”。
“‘2號公章’使用后,極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常德市副市長、桃源縣委書記湯祚國介紹,僅土地報批一項,以前可能需要1至2年,現在3個月就能辦好。此外縣委、縣政府在廠房建設、財政配套、規劃管理和服務平臺建設上,都制定了詳細的政策措施。園區每一個企業,都有一個特派員。 標準化廠房讓企業“拎包入駐”,“一對一”服務則讓其“駐得省心、順心”。
桃源縣佳奇食品廠(原桃源縣桂花糖廠)是當地百年老字號企業,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企業改制時破產。2011年5月,桃源縣委、縣政府決定重新恢復這一老字號企業,并組織專門班子開展工作,受制審批流程,前期的立項、土地報批、規劃布局等工作,花了3年時間都沒有完成,更別說破土動工了。園區“2號公章”啟用以后,該廠在15個月內,就走完了項目建設所有流程,并建成投產。
今年9月1日,邵陽經開區正式完成“一鎮十村”托管交接,改變以往發展事務歸園區,征地拆遷及社會事務歸其他政府單位的責權“倒掛”機制,實現了園區權責一體化。此外邵陽市還232項行政審批權限下放到邵陽經開區。邵陽市副市長彭華松表示,此舉就是打造體制最順、審批最少、流程最優、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政務環境,為園區企業提供高效、快速的“一站式保姆服務”。
在邵東縣,當地政府率先在全市推行“三集中、三到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政府部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制度,權力事項從4216項減少至1723項,公布縣政府工作部門及相關機構各項職責1796項。
瀏陽市系統集成推進“放管服”改革,363項行政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辦結目標,政府投資項目和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分別提速103和96個工作日,實現了“一窗受理、一網辦通、一次辦成”。
創新創業園“135”工程的實施,不僅成為湖南拉動投資的新引擎,而且為助推湖南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創新就業、提升發展潛能、增強發展后勁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湖南省發改委主任胡偉林說,“135”工程有力促進了產業集聚、轉型升級和園區提質,一大批創新創業園成為了湖南省的新型工業化示范區、現代產業聚集區、經濟轉型升級先行區,成為了湖南經濟發展的新支撐、新動力、新希望。(萬麗君 周翔 田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