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5日消息(記者嚴紅霞)據經濟之聲報道,今年以來,我國服務業生產指數連續5個月保持在8%以上,目前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接近六成。靚麗的數據背后,是服務業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堅實足印。
前幾天,一條線路編號為B2C路的公交線路在杭州余杭開通,成為“網紅線路”。這路公交車的起點站和終點站——夢想小鎮,創建三年,聚集了大量互聯網企業,包括創業項目近1500個、創業人才13000多名。對于眾多創客來說,售賣“創業服務”的夢想小鎮正是他們夢開始的地方。
夢想小鎮工作人員介紹,小鎮可以為創業者提供廣告傳媒服務、知識產權保護服務,人力資源業務外包、財務記賬外包等服務。
同樣是杭州余杭的另一個特色小鎮,讓最近去調研的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石磊印象深刻,這個小鎮主打的就是“服務牌”。“這個特色小鎮叫做設計集約化的小鎮,所有的工程設計、工業設計、住房設計都集中在這個地方。過去我們自己做房地產的,往往可能會有一個設計團隊,現在不必了,你可以提出你的方案,也可以做一個腳本,你可以有要求、有標準、有時間、有價格,你把這一系列通過合約轉包給特色小鎮里邊的一些服務團隊。 ”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8.1%。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分析,這樣的數據說明服務業正在為經濟帶來更多“正能量”。他說:“8.1%的增速比工業6.8%的增速要高一個多百分點。實際上這個‘高’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意味著我們的結構優化、升級在持續。過去我們的增長相對比較多地依靠工業、依靠制造業,現在的增長越來越多地依靠服務業的推動,而這個趨勢在延續。”
現在我國每天有12000家服務型企業誕生,超過6000萬人捧起了服務業的飯碗。服務業的樣態幾乎每天都在“裂變”,除了直接面向居民最終消費的生活性服務業之外,為生產活動提供研發設計、貨物運輸倉儲、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租賃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
如果到2020年,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能夠提升到25%,就可以帶來12萬億元的增長空間,新增就業2500萬人以上。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看來,生產性服務業是一片藍海,有望為經濟發展打下更扎實的基礎。“消費服務業發展得很好,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了,我們也要花大力氣去服務我們的實體經濟,服務我們的制造業。這是未來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服務業在創造稅收、吸納就業等方面功不可沒,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稅收的主要來源和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
去年,服務業稅收收入占全部稅收收入比重為56.1%,連續5年對稅收收入貢獻過半;服務業就業人員比重達到44.9%,高于第二產業16.8個百分點。今年以來,服務業正在用越來越明亮的“光”,把中國經濟“點”得越來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