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論述,明確提出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一時間,DeepSeek、具身智能等有關人工智能的討論在會場內外再掀高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能把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經濟發展機遇,誰就把準了時代脈搏。”眼下,遼寧正處于全面振興的關鍵階段,無論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培育壯大,人工智能都是重要引擎。
于遼寧而言,“人工智能”究竟要“+”什么、怎樣“+”,如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使其成為遼沈大地向新而行、以質致遠的破發點?我省有關人士認為,要發揮特色優勢、洞察發展趨勢,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舍我其誰的責任感、功成有我的使命感,堅定不移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為可持續振興、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筑牢底座
在沈陽市渾南區的沈陽智谷內,一條“算”出來的產業鏈正在加緊編織。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保障,新型基礎設施是“智能”的中樞神經所在。位于智谷之中的沈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CEO劉明表示:“我們沈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是國家級智算中心,整體算力規模處于全國第一梯隊,也是東北首個正式接入國家算力網絡的節點,可以為沈陽及周邊地區提供算力支持,在東北地區具有一定優勢。”
我省計劃在2026年總算力規模達到3300P,智能算力占比超過70%。目前,我省算力主要集中在基礎運營商數據中心和政府主導建設的智算中心。
“適當超前布局,建設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新型基礎設施,一直是近年來通信行業的工作重點所在。”遼寧省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發展處處長呂維克介紹,“我們不斷優化完善算力基礎設施布局,推動數據中心由存儲型向計算型、智能型升級,強化多元優質算力普惠供給,推動實現全省數據中心從以通用算力為主到通算、智算融合發展的結構性調整,并與十幾個部門聯合印發《遼寧省“算力強基 注智賦能”行動計劃(2024—2026年)》。力爭到2026年,打造出城市內算力時延小于1ms、全省各地市算力時延小于5ms、省際到京津冀等算力樞紐時延小于20ms的算網格局。”
除了堅實的數字底座,人工智能要成長壯大,還需要豐富的“數據糧食”。
“高質量數據集是人工智能落地的關鍵基礎。遼寧在此方面具有一定優勢。”遼寧省12345平臺技術部部長張時佳表示,在政務領域,遼寧前期數據標注工作起步早,積累豐富,形成了部分政務高質量數據集。在制造業領域,遼寧擁有海量的產業化數據資源。在民生領域,遼寧的數據資源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對全國同類場景起到了帶動作用。未來,遼寧要對已有的經驗進行總結并復制到其他行業,進而打造高質量數據集的產業優勢。
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的核心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遼寧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和眾多高等學府、科研機構,發展人工智能土壤肥沃、雨露充足。
打通經絡
人工智能的發展,一方面依賴技術的進步,另一方面體現在場景應用拓展,涵蓋了從基礎技術研發到實際應用落地的一系列環節。這個“+”的后面可以是千行百業、千家萬戶。
如何抓住機遇期,為“智慧大腦”打通發展經絡,讓老場景煥發新活力,舊模式變身新業態?大連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大連研究院院長江賀建議,遼寧省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應該充分把握人工智能滲透性、顛覆性的技術特點,充分發揮我省產業基礎雄厚、場景資源富集的比較優勢,深挖我省在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等產業的優勢,面向4個萬億級產業基地和22個重點產業集群,發展產業垂直大模型和工業人工智能應用。這需要政府發揮統籌布局和政策引領的作用,也要調動起高校的研發資源。一方面要開展有組織科研,解決大模型微調優化、大數據分析處理等共性“卡脖子”問題;另一方面要面向產業應用的特色問題開展技術攻關,解決我省人工智能應用中的制造智能化、產線自動化等技術難題。
與江賀觀點一致的還有東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人工智能系主任肖桐。他表示,當下,人工智能快速發展,以DeepSeek等為代表的大模型廣泛滲透各領域。然而,在通往智能世界的道路中也充滿了挑戰,需要全社會共同解決。首先,對于遼寧來說,高端人才留存問題亟待解決。在提升薪資水平的同時,還要不斷完善科研保障,提供充足科研經費與先進設備,為人才提供平臺。其次,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需要多環節、多方面協同。需要在體制機制上再突破再完善,為新模式留空間,為新合作通路徑。
最急于“+”出效果的是企業。近日,在鞍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首位虛擬員工“智紀星”正式上崗,接到“分析焦炭機械強度”的指令后,快速給出準確答案。“‘智紀星’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自身能力,能在質檢、計量等方面進行高效檢索等工作,目前覆蓋了27個場景應用。”鞍山鋼鐵數智發展部總經理張永豐表示,今年,在深化“五型企業”建設中,企業將加快推進AI與產業技術、企業管理的深度融合。憑借DeepSeek大模型低成本推理與端側部署優勢,在“研發設計、制造流程、采購與營銷服務、辦公知識問答、班組基礎管理”五個重點領域開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推廣,力爭到2026年實現全員在數據平臺自主開發業務應用。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遼寧,正張開雙臂,擁抱數智時代,創造無限可能。
本報記者 孫大衛 孔愛群 王月 唐佳麗 見習記者 曲琦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