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25日消息(記者王晶)眼下,“人類工作會不會被機器人所取代”早已不是新鮮話題,在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秘書長李實看來,不能從單一的層面去分析這個問題。昨天(24日)上午,在2018國家機器人發展論壇暨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中國賽新聞發布會上,李實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解釋到,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替代人類完成重腦力勞動,減輕疲憊。“但隨之也會有很多人提出疑問,替代了我的工作,我的生活該怎么辦?這可能又涉及到社會問題!
他舉例稱,比如一個工廠老板選擇雇傭一個機器人去執行原本需要幾十個工人完成的生產任務,那么他的生產成本就會急劇下降,實現利潤最大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時就需要相關部門出臺相應的政策,使利用其多獲取的部分利潤去反哺社會。
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秘書長李實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
人工智能等技術重塑機器人產業
對于當下暖風頻吹的人工智能產業紅海,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正在發展熱潮中的人工智能技術,將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打開龐大的想象空間。
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的第一大市場,占到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30%!爸袊圃臁闭诖呱暮A啃枨,也使得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快速發展。李實談到,中國機器人制造業“大而不強”的格局早已發生變化, 在智能制造趨勢引領下,正在加速崛起。
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北京8分鐘”上,24臺移動機器人與舞蹈演員精準互動,完美地詮釋了藝術和技術的融合與統一。這一次,導演張藝謀放棄了“人海戰術”,用機器人展示著中國的科技范。
機器人恣意舞動的背后,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發展水平的重要展示。然而,盡管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銷量連年刷新世界紀錄,但我國機器人產業與成熟產業相比仍處于起步階段。“應用領域還很有限,尚不能有效滿足先進制造業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李實告訴記者,無論是當下越來越熱的人工智能,還是加碼自動化機械制造,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已經成為海內外提高工業化水平的一致選擇。
數字化車間(陳兆國/攝)
目前,包括機器人制造在內的中國人工智能正在進入爆發期,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的深度融合,將對機器人生產、商業模式產生新的顛覆。早在去年7月份,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就對人工智能的布局發展做出全面的設計:到2030年,中國要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2018年,站在《規劃》的關鍵時間節點,人工智能下一步怎么走?如何才能走得更好?業內人似乎已有了自己的答案。在李實看來,“人工智能+垂直細分領域”的商業化發展途徑,正在得到投資者的青睞。
“我們現在要把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制造的應用目標制定地更加清晰,將市場再進行細分,這樣才能實現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他也坦言,人工智能的發展不會隨著算法的提升就在短時間內迅速變得強大。
AI垂直領域或將實現“彎道超車”
去年是AI人工智能的爆發年,無論是爆紅的阿爾法狗,還是BAT高調進軍人工智能領域,AI都成為這一年科技圈的最強音。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正在大踏步走進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
“目前,人工智能發展的方向比較傾向于定點應用,比如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在地圖導航領域中找到新的應用場景,借助人工智能翻譯機,將中文新聞文章中的句子翻譯成通順的英文,再比如計算機視覺,等等,”李實向記者分析稱,人工智能的當下機會在于精耕細分市場,國內資本應該更加關注應用層的垂直細分領域。
從語音識別到智能音箱,從無人駕駛到人機對戰,近年來,人工智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一次又一次驚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業總數達到2542家,其中中國企業數量居第二位,僅次于美國。但在這一前沿領域,中國如何才能“彎道超車”?在前幾日召開的“2018中國IT市場年會”上,不少業內認為,人工智能未來仍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首先是如何更好協同在一起,形成良好的AI發展生態。其次是建立統一標準,規范大家的行為,但最終還是要行業應用,行業深度融合,這是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
而在昨日舉辦的2018國家機器人發展論壇上,不少專家也表示,隨著人工智能變得勢不可擋,中國已經擁有最大數量的智能設備,也有最大的產業聚集區,同時具備了最大的應用場景,人工智能的3.0時代殷殷可盼。
人工智能發展當下的關鍵是融入產業
繼2017年之后,“人工智能”再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壯大新動能,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新興產業統計。
今年兩會期間,科技部原部長萬鋼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曾表示,“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到我們產業發展中去,應用到我們社會生活各方面去,解決人們所關心的安全問題、健康問題、環保問題”,而如今,在這場人工智能浪潮中,百度致力于自動駕駛,阿里致力于城市大腦智能交通,騰訊致力于醫療讀片、醫療影像資料處理,科大訊飛致力于語音識別,在模式識別方面的刷臉技術,也逐漸應用到了高鐵、車站和機場......人工智能開啟了生活方式變革的無限可能。
”人工智能還一定要與行業結合,形成真正有效的行業智能,才能助力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推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快速融合!比珖舜蟠、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建議稱,用人工智能武裝各行各業,給實體經濟插上騰飛翅膀。
北京南站“刷臉”系統(央廣網記者 郭書瓊 攝)
據媒體報道,在“2018中國IT市場年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透露,2017年工信部共確定了202個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和新模式應用,97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完成了25個智能制造標準立項。在示范項目的帶領下,一大批企業積極推進智能化改造升級,服務型制造,共享經濟等新模式日益普及,形成了許多新的增長點。
“希望未來有更多的產業扶持政策、更多的配套資源助推人工智能的發展。”李實告訴記者,這是他一直以來深耕該領域的心愿,他期待著未來會有更多的部門對人工智能給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