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常德9月4日消息(記者傅蕾 通訊員陽侖)有“湖南屋脊”之稱的壺瓶山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境內,其主峰海拔高度2098.7米,這里千山萬壑、山高路險,千米以上山峰266座,大小溪河23條。
2007年,這里成立壺瓶山供電所,并隨之建立了壺瓶山農電黨支部。十年來,34名員工在黨支部書記覃道周的帶領下,默默踐行黨的諾言,數十年如一日駐守大山,承擔著壺瓶山鎮(zhèn)以及附近三個鄉(xiāng)鎮(zhèn)876平方公里內1.4萬戶用戶的供電、保電重任,并依托共產黨員服務隊長年開展延伸服務、濟危幫困,以實際行動感動著深山里的每一位山民。
騾子,曾是這里最可信賴的運輸工具,是負重耐勞的代名詞。如今,是山民們對這群可親可敬的電力人的代名詞——“電騾子”。
支部牽頭攻克難題——要讓山鄉(xiāng)時時處處有光明
供電所黨支部管轄的供電區(qū)域內,因都是山區(qū),毒蛇猛獸經常出沒,霧霾雷電頻發(fā),山洪冰災接二連三。2006年初,壺瓶山地區(qū)還有448戶山民沒有用上電,他們居住的村寨不少座落在山頂,大多散居在不通公路、近乎與世隔絕的深山老林中。要在這里實現“戶戶通電”,難度可想而知。
海拔1400多米的壺瓶山鎮(zhèn)石蘭山村,老百姓聽說要架電,高興得沒法形容。但是由于山高路險,哪怕要把一根電桿抬上山,也猶如登天。按當時的價格,一根電桿由電力部門出資從廠家購買再運送到山腳下,總費用只要276元。然而,要將電桿抬上山,得組織兩班人,每班8人,輪換抬,起碼3天才能到達最近的目的地,每根電桿的總費用也因此提高到了2700元。一天,終于又抬了一根電桿到山頂,但大家實在累壞了,想放下肩膀歇一歇,可就在大家剛剛松肩的一剎那,那根電桿呼地一聲,順著山坡飛奔而下。大家一邊后悔一邊流淚,指揮抬桿的村支部書記更是放聲痛哭不已。
百姓渴望用電的心情,一次次牽動著供電所黨員同志們的心,一次次變成了該支部解決山區(qū)百姓用好電的決心和信心。白竹山村易建生家距村道最近,供電所員工們就在他家安營扎寨,一住半個月。沒有床鋪,他們從牛棚里搬來包谷稈,鋪在地上睡;沒有大米,就吃方便面;水泥電桿無法運進山,就用樹木替代……周長勇只要挽起褲腿,腿上密密麻麻的疤痕就特別顯眼,那都是牛虱子叮咬留下的。當時既沒法洗澡,更沒有藥物,身上那個瘙癢沒法形容!
在這群特殊的“電騾子”黨員的感染和帶動下,300多名電力施工人員和當地老百姓一起,汗水同灑一路,奮戰(zhàn)在深山老林,用肩挑背扛、車載馬拉的方式運送電力器材,到2006年11月底,共計完成新建10千伏線路73.76千米,新增配電變壓器51臺,新建低壓線路1300千米,耗時大半年,終于使居住在深山老林的“無電戶”都用上了放心電。
黨員帶頭勇戰(zhàn)險境——猴子能上我們也能上
2014年春節(jié)前夕,一場罕見的大冰凍不期而至,湖南屋脊壺瓶山被籠罩在一片冰雪世界之中。突降的冰雪給壺瓶山電網帶來了重創(chuàng),壺瓶山供電所面臨一場史無前例的嚴峻挑戰(zhàn)。鷹子尖、九姊妹山折桿斷線,這兩處地方常人空手也難得上去,刀劈的絕壁連猴子也發(fā)憷。可一想到21戶農戶無法照明、通訊中斷,南坪班班長胡元澤寢食難安。“只要猴子能上,我們就要把電架通!”在困難面前,胡班長沒有后退,帶頭走在搶修隊伍的最前面。
通往鷹子尖的小路全在深山峽谷,一場小雨也要十來天才干,更何況現在又是大冰凍,還要身背工具材料,其難度不亞于李白筆下的“蜀道”。由于山大人稀,低溫和連續(xù)的重體力勞動讓人體能消耗極快,幸好在一處山崖下找到了一農戶窖藏的紅薯,老胡留下十幾塊錢,讓大伙飽餐了一頓紅薯,又繼續(xù)施工。當云霧深處的農戶又亮起了電燈時,老胡詼諧地說:“多虧了那幾個紅薯!”在冰凍如此大,高低壓斷桿斷線50處,11個村、1352用戶斷電的大災情況下,南坪班全體員工拼命搶修,轄區(qū)僅有兩戶沒有通電。
2015年6月17日晚8點,一場大暴雨襲擊了常德石門,石門縣降雨量達 216.5 毫米。久旱遇暴雨,壺瓶山區(qū)山洪暴發(fā),到處都是山體滑坡,多條電力線路發(fā)生故障。正在石門縣城集訓的5名壺瓶山供電所員工得知汛情后,立即請示領導,要趕回壺瓶山準備搶險。午夜啟程,皮卡車冒雨艱難移行,過了黃虎崗大橋,眼看就要到達集鎮(zhèn)時,公路被滑坡山體截斷,車輛無法前行,一行人急得團團轉。
險情不斷地傳到所長覃道周的手機上,“泥南線受到滑坡威脅”“泥江線部分電桿受到洪水襲擊”“泥峰線也面臨倒桿斷線”……如果不能趕回供電所及時搶修復電,還將面臨閘門無法提升、水電站隨時跨壩的危險,后果不堪設想。大家打量著眼前的泥石,一身濕透地站在雨中,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就是爬著也要回去!”一行人用施工的繩索綁在腰間,冒著生命危險爬過泥石堆,還沒來得及喝口水就立即趕赴險情現場,投入戰(zhàn)斗。18 日晚,所有客戶恢復供電。
黨群連心魚水情——百姓的事就是我們的事
壺瓶山地區(qū)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等各種原因,一些孤寡老人和兒童生活十分困難,吃飯買不起米,買鹽拿不出錢,讀書交不起學費。壺瓶山供電所黨支部把解決群眾的疾苦當作份內之事認真對待,成立了“1+1”幫扶小組,班長以上每人幫扶一個對象,并建立起特殊幫扶對象檔案,詳細記錄他們的家庭基本情況和基本生活來源。還組織員工長期為幫扶對象免費安裝、維修室內線路,保證安全用電。幫扶員工每月都到幫扶對象家里走訪,觀察詢問生活起居,過年過節(jié)還為他們送米、送肉。支部還主動資助了3個孩子上學,2015年9月,當南坪大棚村的貧困小朋友胡穎拿著供電所叔叔送去的愛心助學款,得知自己又能繼續(xù)上學讀書時,摟著“電力叔叔”的脖子淚如雨下。
壺瓶山大山深處有一個四面懸崖峭壁,幾乎與世隔絕的麻風村——剩頭村。這里,有一些老人來自五湖四海,因“麻風病”別人對他“敬而遠之”,很多人有家不能歸。2007年,歷盡千辛萬苦,供電所把電送進了村。村民們用上了電、看上了電視,麻風村的老人也就此成了供電所支部員工們的一份牽掛。平日里,供電所員工到了剩頭一定要到麻風村里去看一看,幫老人們維修照明線路、調試電視信號、幫他們帶生活用品上山。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供電所員工們就一定會帶著魚米蔬菜、節(jié)慶物資等,驅車15公里,走過長116米、高188米的剩頭吊橋,去陪老人們過節(jié)。2016年3月1日,供電所10多位農電工又進麻風村,去給麻風村老人們打掃衛(wèi)生,換被子。剛到目的地,與世隔絕的19位老人自發(fā)在村道旁燃起鞭炮,臉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2007年,供電所剛成立不久的一天,支部書記覃道周到街上“轉悠”,了解鎮(zhèn)里情況,看見一位年近7旬的張姓老人,手里拿著一袋鹽,坐在樹蔭下休息,不時劇烈咳嗽。覃見狀趕緊上前關切地問寒問暖。原來,張嗲嗲是家住40公里外青林村的留守老人,兩個兒子在外打工,家里斷鹽了,張嗲嗲只得一大早便從家里出發(fā)趕到鎮(zhèn)上來。一位老人,來回走80公里山路,就是為了買回一包鹽!了解情況后,覃像是被針刺了一樣,心中一陣劇痛!大山里很多青壯年外出打工謀生活,家里只留下老人小孩,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山區(qū)供電所受條件限制,“大事”辦不了,舉手之勞為老百姓買包鹽,一定能做到。從此,壺瓶山供電所黨支部在全省、全國率先推出了“陽光電力服務箱”服務舉措——每個員工的摩托車后備箱里都是為方便百姓而代購代銷的生活急需品和農副產品,在摩托車不能達到的地方,員工們就肩挑背負給用戶送到家。壺瓶山供電所黨支部除了日常的管理記錄本外,還有一個特殊的記錄本——“電騾子”服務物資明細表。上面詳細記錄了為村民代購生活急需品、代銷農副產品的情況,日期、臺區(qū)、客戶、物資、數量、聯(lián)系電話、服務人、客戶簽名、備注,一目了然。從大米面條,到肥皂洗衣粉,甚至還有為村民孩子上學帶行李的情況。他們的“舉手之勞”給山里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方便。10年來,員工累計為群眾捎帶各類物資達12萬多公斤。
比學趕超創(chuàng)先爭優(yōu)——黨旗引領我們一直向前進
在壺瓶山供電所黨支部的每日早會上,有一項固定流程——黨員提醒,“你是否以一名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你是否全力做好本職工作,發(fā)揮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供電所環(huán)境艱苦,為了增強員工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黨支部書記覃道周帶頭的黨員同志們,自己動手從山上挖來各種花草樹木,綠化“家園”;開墾“開心農場”,自己動手養(yǎng)豬養(yǎng)雞,打造“綠色食堂”。黨支部自己策劃,打造了“行在路上”主題“電騾子”文化長廊,分“追夢之路、求索之路、堅守之路、光榮之路”4個篇章生動展現供電所的成長歷程,讓企業(yè)文化在黨員、職工中產生共鳴。
為了提升供電所員工隊伍的整體素質,黨支部鼓勵黨員帶頭參加各種業(yè)務技能培訓及在職教育,先后有鄭沅、劉強等8名黨員職工通過自學取得大學文憑,漆紹英、田娟等6名職工在上級組織的技能、演講比賽中獲獎。支部還會定期開展“青工演講”、“學雷鋒日”、“緬懷先烈”、“入黨為什么”等主題活動。在這里,組織生活可是相當豐富。
自“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黨支部定期開展“班組工作比比看”,黨員與黨員、黨員與職工之間各項工作“天天比、周周比”,相互找差距、查不足、學經驗;定期組織“最美臺區(qū)員”“四星職工”評比,引導黨員腳踏實地辦實事;每月進行業(yè)績綜合排名,每天通過“釘釘”工作群曬工作進度、曬指標完成情況,推進各項管理工作落實到位,讓黨員同志們真正在工作實踐中踐行“合格黨員”要求。
十年來,壺瓶山農電黨支部以黨建工作帶動了全面工作的穩(wěn)步提升,實現了建所以來零事故、零違章、零投訴、零欠費的良好局面。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湖南日報、湖南衛(wèi)視等30多家中央、省部級主流媒體先后多次掀起“電騾子”先進事跡傳播熱潮。2012年8月,“電騾子”被列為湖南省重大先進典型,時任湖南省委副書記梅克葆批示:“電騾子事跡非常感人,我們的時代需要這樣的典型。”2015年5月,時任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許又聲參觀壺瓶山供電所,指出:“‘電騾子’就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典型。”2015年底,壺瓶山供電所 “電騾子共產黨員服務隊”被國家電網公司授予“金牌共產黨員服務隊”。2016年3月,壺瓶山供電所被中宣部授予“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2016年7月,壺瓶山供電所黨支部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電騾子”的故事被收錄進央視慶祝建黨95周年大型紀錄片《筑夢路上》。
從2007到2017,到底這10多年來有多少個周末沒有休息,支部書記覃道周已記不得了,壺瓶山供電所黨支部的黨員們也不記得了,他們早已習慣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大半天去為深山用戶維修電路;習慣隨身帶著一把柴刀準備隨時砍掉山路上沒膝的荊棘;習慣半路就著山泉水啃點自帶的饅頭就是一頓飯;習慣免費幫山民們把生活用品搭上山;習慣山民們親切地稱呼他們?yōu)椤半婒呑印薄?/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