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邵陽9月7日消息(記者傅蕾 通訊員劉元輝)“花竹村駐村扶貧工作是此次督查的19個單位中,成效最明顯的。”9月3日,湖南省駐村幫扶工作第三督查組高度評價了國網湖南電力公司駐花竹村幫扶工作隊的精準扶貧工作。
“讓每一個貧困戶的日子都富起來,是心愿,更是責任。”談起駐村扶貧工作,國網邵陽供電公司客戶服務中心黨總支書記、湖南省新邵縣花竹村第一書記謝歷冰深有感觸。從2015年春天進駐花竹村至今,他和貧困群眾一起走過了800多個日日夜夜。
截至目前,全村脫貧56戶217人,2017年底將實現整村脫貧摘帽。昔日的貧困村無論是村容村貌還是村風民風都已煥然一新。2017年8月,謝歷冰被評為國網公司優秀共產黨員、連續兩年在省委的駐村扶貧考評為優秀。
辦好實事 真心實意解民憂
“市里干部下到我們這個窮地方來?萬一成了‘走讀干部’,那可就白高興一場了。”當謝歷冰帶領扶貧工作隊進駐花竹村時,村民就在背后議論紛紛。
看到村民們一雙雙渴望富裕卻又猶疑的眼神,謝歷冰不由在心里暗暗地為自己鼓勁加油。
經過一個多月走訪、調查,貧困戶的信息不斷匯入謝歷冰的民情日記本。他決定實施貧困戶建檔立卡動態管理,發放駐村工作隊服務群眾聯系卡,反復入戶調查200余次,整理填寫《貧困戶基本信息采集表》、《退出調查摸底表》等200余份,查漏補缺、精準建檔,確保不漏一名貧困對象。
“養女不嫁花竹嶺,一日兩餐吃紅薯”。 花竹村是湖南省新邵縣出了名的窮地方。要讓這個省貧困村在3年的時間有個大的改觀,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謝歷冰決定從為民辦實事做起。
花竹村缺水嚴重,基本“靠天用水”。嚴重干旱的時候,所有的水井都干涸得只能抽上些黃泥水,根本無法飲用。村民每天只能靠鎮政府用罐裝車運水上山,暫時保證家里的生活用水。
為了找到適合的水源,謝歷冰決定帶領水利專家上山找水源。那一天,天公不作美,雷雨交加。崎嶇的山路泥濘不堪。一行人沿著荊棘叢生、茅草遍布的山道一步一步向山上爬去。
隊伍行至一處陡坡時,謝歷冰一個趔趄,滾入坡下荊棘叢中,手腳多處被刺傷,鮮血直流。大家七手八腳地把他拉上來,要他回家休息。他搖搖頭,用紙巾蘸了點“農夫山泉”,簡單地處理了一下,堅持和隊伍一起前進。
30分鐘后,終于來到了那口山塘面前。顧不得喘口氣,謝歷冰顧不得身上的傷痛,馬上拿出卷尺和專家一道測量出山塘的面積,將數據認真地記錄在工作筆記本上。按照初步測算,如果將此口山塘深挖加固,蓄滿水后,基本能滿足該村生產生活用水。
村民楊國祥早年喪妻,和8歲的女兒楊姿玲相依為命。他打零工的微薄的收入幾乎全花在了患有蛛網膜炎女兒的就醫上。為了幫助父女倆走出困境,謝歷冰先后與學校、醫院溝通聯系,逐步改善他們居住、工作及就近入學問題。
但是小姿玲從小在語言和學習能力方面表現出嚴重障礙。現在連表達一句簡單的陳述句都吃力。謝歷冰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帶著楊姿玲前往醫院接受了全面的智力檢查。醫生建議楊姿玲盡快接受康復治療。然而,一萬多元的治療費成了擺在這對父女前的難題。
今年夏天,省電力公司技培中心黨員服務隊在公司駐村扶貧隊的配合下,入村開展暑期助學支教活動。7月18日,謝歷冰組織駐村扶貧隊、村黨支部共同開展了一次主題黨日活動,在他的倡議下,大家一致贊同以“自愿捐助”來幫助這個特殊的女孩。當天,楊姿玲12000的治療費用全部落實到位。
“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7月26日,楊國祥站在市中心醫院的治療室外,看著女兒在醫生的引導下艱難地完成了從阿拉伯數字“1”數到“10”的任務,這個中年男人終于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眼淚奪眶而出。
“我們已經聯系好了縣里的特殊學校。”如何繼續幫助楊姿玲在未來的日子里慢慢適應社會,幸福生活,謝歷冰也早有打算:等為期6個月的康復治療完成后,就安排她轉校,幫助她更有針對性地接受教育。
修筑公路、電網改造、危房改造、路燈建設……一件件溫暖人心的好事,一樁樁看得見實惠的實事,不但完全打消了村民的顧慮,而且樹立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掛圖作戰 千方百計為真扶貧
正式進駐花竹村的那一刻,謝歷冰就將自己融入基層,撲下身子,沉下心和群眾打成一片。駐村第一個月,他繪制出了村里第一張詳盡的村情地圖:誰的地、誰的家一目了然;宗族、鄰里關系清清楚楚。
“家底”摸清楚了,謝歷冰便把村情圖掛在村委會議室,讓大家摸清花竹村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基本掌握村情民意第一手資料。從而通過“掛圖作戰”帶領全村群眾打一場脫貧攻堅的翻身仗。
花竹村地處偏遠山區,自然資源貧乏,地廣人稀,村集體欠了幾萬元款,貧困戶63戶,貧困人口246人。如何幫助他們擺脫貧困?謝歷冰認為必須打破缺項目、缺資金、缺能人的被動的局面。
村子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謝歷冰深知,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才是牽住了扶貧攻堅的“牛鼻子”。針對花竹村“兩委”班子不健全,班子戰斗堡壘作用發揮不明顯的實際情況,起草制定了《花竹村黨支部整頓轉化方案》,召開了黨員大會和村民大會,選舉出群眾基礎好、熱心公益事業、工作能力強的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及時配齊了村“兩委”班子。
“抓黨建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就是抓黨建。” 支部建設加強以后,村“兩委”班子凝聚力和戰斗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謝歷冰和新的村“兩委”班子,從改善村內基礎設施開始,先后爭取資金800余萬元,完成了道路硬化9.8公里,新裝路燈60盞,建設了文化活動中心等。如今,花竹村面貌煥然一新,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建成了60千瓦光伏發電站一座,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謝書記帶著我們一起沖,日子過得才有奔頭”。村里的老黨員劉家茂說,以前村里召開黨員大會,人都不積極。現在一喊開會,人頭很齊,不用點名。
有一次,謝歷冰聽說村民呂勇在外打工,有一定的資本積累,也有回鄉創業的想法,但猶豫不決。能否說服他回村搞一個農業開發項目?他立馬聯系上了他。經過10多次來回溝通,呂勇終于下定決心。隨后謝歷冰又幫他到縣里爭取低息貸款,跑選址。
3畝魚塘、3000只雞、3000只鴨、10畝油茶,眼下呂勇的項目已初具規模。更令人驚喜的是,項目還解決了村里100多人的就業,提振了村民養殖致富的信心。
貧困戶石盛光家里有五口人,母親是聾啞人,孫女患有精神病,以前家里生活全靠政府救助。如今他依托呂勇的養殖基地養豬,第一頭豬今年6月份出欄,賣了2750元,這是他家原來一整年的收入。
“脫貧離不開項目,發展更需靠項目。”謝歷冰說,致富門路千萬條,關鍵要著眼長遠,扶貧更要扶志,讓群眾看得到希望。扶貧隊按照因戶施策、多措并舉、產業帶動的思路,先后推出養豬、養雞、養牛等項目,還根據花竹村的土質情況,鼓勵村民發展種植。
今年春節開始,花竹村村民陳克達通過扶貧隊的幫助,在自家屋前屋后的兩塊空地開建了兩個魚塘,開始了山泉水養魚項目。以前他總是游手好閑喜歡跟人打架,現在一門心思都放在了自己的兩個魚塘上。
“魚苗和技術都是扶貧隊提供,這么好的機會再不珍惜就說不過去啦。”陳克達介紹,有了創業的好項目,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致富。“現在一萬尾草魚長勢很好,預計年后,收入可達到10萬元。”
“我們村海拔高,以前老百姓主要依賴小麥、玉米等基本農作物的收成,農業結構單一,村民年收入不高,現在有了這些脫貧項目,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將提高不少呢!”花竹村村支部書記曾明華告訴記者,截止到目前,全村已有56戶貧困戶在養殖、種植和農業深加工脫貧項目中受益。
“駐村幫扶工作無小事,歸結起來就是要用心去服務。要把一件件好事、一件件實事送給老百姓,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暖千萬群眾的心。”謝歷冰用樸實的話語表達了對幫扶群眾的真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