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我們了解到一位名叫阿什拉夫·阿達維的埃及商人和他的尼羅河國際貿易公司,把埃及橙子銷售到中國市場的過程,短短兩年多,埃及出口中國的橙子已經超過了十萬噸。這樣的全球化故事在博覽會上數不勝數。有穩定的市場需求,才會有穩定的生產,才能有穩定的就業,一個面向全球開放的、遼闊的中國市場,可以向全球經濟源源不斷地帶來福利。
這幾天,許多財經輿論都以“世界工廠”邁入“全球市場”,來描述中國經濟發展變化的趨勢。其實,從“世界工廠”轉向“全球市場”,更突出反映了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舊動能正在加速轉換。不僅埃及的橙子來到中國,俄羅斯的冰激淋、孟加拉國、印度的紡織品、越南的鞋和家用電器以及世界各國的許許多多商品,都來到中國。那么,中國的果農、中國的食品工業、中國的紡織產業、中國的消費品產業出路在哪里?出路在轉型,出路在技術和品質升級、出路在持續的創新......歸根結底就是經濟新舊動能的轉變。
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是中國經濟發展新的要求,也將為世界經濟翻開新的一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表示,她感受到中國支持自由貿易、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堅定信心,對中國正在推進的改革開放目標感到振奮。
我們看到,盡管新舊動能轉換也是很多國家普遍面臨的迫切課題,但貿易保護主義壁壘、封閉的觀念、排它的思維,還在扼制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全球有效配置,阻礙著全球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因此,中國主張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自由貿易,支持對世貿組織進行必要改革,主張通過協商解決分歧,以合作應對挑戰,加快經濟發展動能轉換,為全球經濟發展創造新的機遇。(央廣網評論員:楊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