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季度國民經濟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134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4%,與上年四季度相比持平。(4月1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亮麗平穩,中國經濟實現良好開局。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數據一直倍受外界熱議和關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季度國民經濟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134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4%,與上年四季度相比持平,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別回落0.4和0.2個百分點……多項指標充分表明,在疊加春節因素的一季度,中國經濟依舊保持6.4%的增速,彰顯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也為徘徊不前的世界經濟提供了穩定的動力。
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不僅有平穩的經濟增速,更有持續向好的發展質量。資料顯示,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7.3%,比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18.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長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1.3%,高于第二產業24.4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1%,消費繼續成為需求動力的主導力量。在全部居民最終消費支出中,服務消費占比為47.7%,比上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
發展前景外界看好。當然,中國經濟的這種優異表現絕非中國自己的一家之言,更為外界所普遍看好。誠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評價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表示,“不管是國內生產者還是消費者,不管是從國內看還是國際看,大家普遍對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是看好的,市場信心是增強的。”幾天前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一期報告,將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3.3%,同時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上調0.1個百分點至6.3%。而日前結束的2019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上,與會各方認為,當前的全球經濟增長處于陰晴不定、諸多下行風險并存的時期,但中國經濟增長顯示出良好韌性,為世界經濟帶來有力支撐。
對癥下藥,行穩致遠。經濟下行壓力之下,信心的增強、預期的改善,得益于我國一系列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的出臺和實施,既及時有效穩住了市場預期,更在速度向質量的轉化中,堅定推動著結構調整的步伐。特別是去年四季度以來,“六穩”政策、逆周期調節政策都陸續推出,并且落地生根。今年“兩會”更大規模、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政策又陸續出臺,給市場很大的鼓舞。數據為證,3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比上月上升1.3個百分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上升0.5個百分點。一季度,消費者信心指數比上年四季度也提升了3.2點。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艱巨的結構轉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中國經濟向改革要動力,靠創新增活力,不斷夯實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定力,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有理由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只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把各項重大政策舉措更好地落實到位,中國經濟就一定能夠持續行穩致遠,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美好未來。(南方網羅振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