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5時32分,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猛禽谷內,高山兀鷲夫婦的幼雛“十四毛球”成功破殼。這是繼3月10日破殼的“十三毛球”之后,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2025年第二只人工繁育的高山兀鷲。

這只雛鳥是其“明星父母”誕下的第七只雛鳥。自2017年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首次成功繁育國內首只人工高山兀鷲“大毛球”以來,便以“毛球家族”為名,按出生順序為每只幼鳥編號命名。此次破殼的幼鳥是該園累計繁殖破殼的第14只高山兀鷲,延續了這一傳統。

作為國內唯一掌握高山兀鷲人工繁育技術的機構,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累計繁殖14只高山兀鷲,為這一珍稀物種的保護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數據。這些成果不僅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也為全球高山兀鷲的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十四毛球”破殼后,工作人員為其稱重,其體重達到180克,是一只非常健康的雛鳥。由于“十四毛球”巢穴位置的特殊性,大約兩個月后,它將嘗試離巢活動,大約半歲時體重增長到約8000克,并學會飛行,離巢獨立生活。

“人工種群的壯大不僅為珍稀或瀕危物種存續提供保障,還可通過科普展示提升公眾保護意識。”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主任何順福表示,園區將高山兀鷲人工繁育積累的經驗用于禿鷲人工繁育工作中,目前已取得階段性突破,2025年的一枚禿鷲卵已在孵化中,有望繁育成功,填補國內空白。(記者 葉文娟)

編輯:張海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