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家演出場所(12家專業劇場、11家演藝新空間),77臺劇目,共計180場演出,預計服務觀眾4.46萬余人……五一期間,演藝大世界表現亮眼,豐富的演藝演出為市民和游客的小長假提供了更多選擇。

  “紅色”“合家歡”“國潮”精彩紛呈,豐富演出致敬勞動者

  此次演藝大世界的180場演出,圍繞“紅色”“合家歡”“國潮”等主題,致敬建黨百年,致敬勞動者。在上海音樂廳,三場“春之聲”音樂會的3400張票在短短三天預約一空;5月2日,“玲瓏國樂”帶來的“‘阮樂·再生’主題音樂會”,讓觀眾品味阮咸的音韻悠長。濃濃的文化氛圍和藝術氣息,讓人陶醉。由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原創大型情景歌舞史詩《奮斗者之歌》5月1日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開啟全國巡演,經典作品《咱們工人有力量》、原創作品《勞動暢想曲》等雄壯豪邁的歌聲響徹舞臺。

  

  《奮斗者之歌》演出照(資料圖)

  喜劇演出和脫口秀則給闔家出行增添歡聲笑語。開心麻花爆笑舞臺劇《李茶的姑媽》和《牢友記》再度回歸,上海大世界上演喜劇聯盒國爆笑脫口秀,林肯爵士樂上海中心、笑果工廠等,脫口秀演出吸引大量年輕觀眾;親子科普劇《病毒躲喵喵》、奇幻裝置舞臺劇《爸爸的時光機》等,則是專門獻給孩子們的節日演出。

  國潮演出驚喜呈現,展現上海這座演藝之都的摩登風范,與中華國粹的時代魅力。

  史依弘京劇《鎖麟囊》5月1日吸引諸多新老票友前往上海大劇院。在天蟾逸夫舞臺,中國戲曲學院將于5月4日起舉行京劇《羅成》《楊門女將》和折子戲專場匯報展演,讓京劇迷過足戲癮。

  5月1日至5日,2021首屆豫園國潮戲劇節盛大開幕,從海上梨園的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記·海上版》,到豫園五星古茶樓的摩登戲曲沉浸秀,10多場新潮的戲劇和曲藝演出大飽眼福。

  此外,不少國粹的趣味也從啟蒙開始,木偶劇團的大型多媒體皮影戲《花木蘭》,以及黃浦劇場國粹親子皮影戲《伊索寓言》系列和《西游記》系列,讓經典故事有了傳承新意。

  資源匯聚,劇目云集,演繹大世界邁向“演藝源頭”

  演藝大世界,以人民廣場為核心區域,輻射市中心城區,擁有全國密度最高的演藝集群。目前,區域內共有專業劇場22個、經授牌“演藝新空間”38個,演出藝術形式涵蓋戲劇、戲曲、音樂劇、音樂會等各劇種門類。過去兩年,雖一度受新冠疫情影響,但年均演出場次仍近2萬場,占全市總量半數,首演作品數量已超過100部。

  作為目前全國規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劇場群,經過兩年多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優質劇目在這里匯集,演藝資源聚集,服務設施也更加便利。演藝大世界已經由“演藝碼頭”向“演藝源頭”邁進。

  百年大世界,不僅開出了國內首個演藝夜市,還構建起一個集納各類演藝資源及海量數據的“大世界演藝資源交易平臺”,讓演藝有了全新的交易模式。

  導演田沁鑫、陳薪伊等一批名家入駐;上海音樂劇中心、上海音樂劇文化研究中心等機構落地運行;笑果工廠、秘密影院等一批新型演藝業態相繼落戶;演藝大世界在線演藝聯盟成立,近180家演藝相關企業參與其中。

  現存歷史最長的百年劇院——人民大舞臺,跳出傳統演藝舞臺,拓展開辟“星空間”打造駐場劇。首部劇目《阿波羅尼亞》一經推出即成“網紅”,觀眾從全國各地拖著行李箱來觀看。

  長江劇場,變身為戲曲小劇場后,其富有實驗性、創新性、探索性的戲曲演出,吸引了更多年輕觀眾。讓傳統文化與年輕人產生了同頻共振。

  

  文化廣場戶外舞臺演出季(資料圖)

  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是滬上年輕人觀看音樂劇的不二之選。疫情下,雖然沒有了國外大制作的登臺,但是趁此機會,原創華語音樂劇抓住機會,趁勢而上。因疫情而開辟的“戶外舞臺演出季”,被保留下來,為申城夜經濟注入活力。

  演藝市場的活力,也離不開服務上的盡心與到位。五一假期中,演藝大世界“補貼票”繼續售出。在售項目共31部,售票點位有16個。多部熱門演出,如上海歌劇院交響合唱音樂會《永遠的黃河》《中國,我可愛的母親》,首屆長三角城市戲劇節大型意境多媒體舞臺劇《紅色的起點》,話劇《盜墓筆記4:蛇沼鬼城》,陜西人藝《白鹿原》等等,每張補貼100-200元,實際售價8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