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柜臺攔截仿冒他人的開戶者;在演唱會現場發現在逃多年的通緝犯;通過智慧調度信號燈與指示牌減少城市擁堵……這些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不僅讓中國的城市變得更加安全順暢,也正為全球各地帶來城市發展的解題新思路。
2017年巴塞羅那全球智慧城市博覽會上,華為打造的沙特延布智慧城市項目斬獲“數據與技術獎”;今年1月,依圖在新加坡設立辦事處,并將同東南亞、歐洲、非洲等全球各地的企業與政府合作,提供國際化公共安全技術服務保障;今年5月,阿里巴巴子公司阿里云在吉隆坡的“城市大腦”最初部署階段有望完成……
全球企業增長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到2025年,亞太地區預計成為智慧能源領域增長最快的地區,而在亞洲超過50%的智慧城市將位于中國。到2025年,智慧城市項目將為中國經濟創造3200億美元價值。
業內專家認為,這一方面由于中國城市數據量巨大、應用場景豐富,另一方面也由于政府同民眾都樂于接受科技新成果,各部門間形成協調聯動和數據共享。
“中國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不再是分領域建設加上智慧的帽子,而是注重在項目啟動前就通過定測設計考慮好跨區域的統籌協調,同時越來越關注市民體驗,平衡滿足各方面需求。”在日前舉辦的第五屆中浦智慧城市高峰論壇上,華為企業BG中國區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總監楊立志說。
楊立志表示,不論是政府同人工智能企業合作的積極度、跨部門的聯動度,還是對于大數據建設的政策重視度,都在不斷推動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產生“1+1>2”的化學反應。
曾在美國學習工作十多年后回國的依圖科技首席創新官呂昊認為,相較于西方國家,中國城市的大體量場景帶來大量應用機會,推動了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不斷更新優化。
“比如,在中國的醫院,一位醫生每天要看幾百名病人,遠超過歐美醫生每日的工作量,因此一旦通過人工智能解決效率問題,帶來的收益是顯著可見的。”呂昊說。
被稱為“《憤怒的小鳥》之父”的芬蘭企業家魏皮特近日參訪上海人工智能獨角獸依圖科技時表示,芬蘭本身市場小、人口少,所以芬蘭企業自然會樂于尋找全球合作機會,希望能同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合作,優化城市生活中各個領域。
“例如,我每個月會來兩次中國,所以很期待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能夠同歐洲的海關合作,通過人臉識別等技術將進出境的過程變得更加簡單順暢。”魏皮特說。
中國城市居民對新技術的開放和接受,也讓大量優秀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獲得了發展空間。呂昊表示,從美國回到上海,他驚喜地發現,城市生活的每個角落都能體現科技帶來的巨大變遷。
“人們對新科技的接受不僅速度快、程度高,而且自然而然地讓它們融入了自己日常的生活。”呂昊說,“這也正是人工智能產業的獨特之處,它離應用非常近,在發現真正的需求、開發出解決的應用后,技術的發展之快會超出你的想象。”
編輯:
林馥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