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4月29日消息(記者鄭曉蔚 沈梅 見習記者何智康)當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以下簡稱“上海車展”)的聚光燈于4月23日再次亮起,汽車行業卻迎來了一場 “靜默變革”。在工信部對智能駕駛宣傳的嚴格規范下,曾經充斥著激揚口號與華麗辭藻的車展展臺,正經歷著一場從喧囂到理性的蛻變。一眾車企紛紛退出“營銷軍備競賽”,轉而聚焦智能駕駛安全的核心命題。

這場悄然變革不僅重塑了車展的宣傳生態,也預示著中國智能駕駛行業即將從“營銷驅動”轉向“技術與責任雙輪驅動”的全新發展階段。而對于那些始終敬畏安全紅線的車企及供應鏈企業,此次監管趨嚴無異于吃到一波“政策紅利”,更加堅定了其“讓智駕回歸功能本質”的決心,以及“真正為消費者創造更好出行體驗”的初心。

車展標語開始突出“安全”字眼(央廣網見習記者 何智康 攝)

降低宣傳調門,強化安全意識

就在車展開幕一周前(4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在工信部官網發布了一則公告,使得本屆車展的“話題熱度”急劇升溫。公告特別強調,汽車生產企業需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禁止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承擔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該公告發出后,有車企為避免觸碰“紅線”,連夜對車展宣傳物料進行優化,刪除了大量“敏感詞”。還有車企緊急修改了對外發言稿件。“有車企員工在領導致辭前三小時還在忙著修改措辭。”

在車展前兩日的媒體接待日,記者注意到,過往宣傳中鋪天蓋地的“高階智駕”“零接管”等吸睛標語悉數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低調務實“輔助駕駛”“智能輔助泊車”等字樣。

更多低調務實的標語出現在車展(央廣網記者 鄭曉蔚 攝)

隨著官方監管趨嚴,營銷話術逐漸淡出,“安全意識”強勢回歸,“智能駕駛輔助安全”成為各車企口中的“高頻詞匯”。

小鵬汽車在車展發布會上宣布,即將啟動AI輔助駕駛安全訓練營計劃,旨在通過系統化、專業化的培訓體系,全面提升用戶對于AI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的安全認知與操作能力。

廣汽集團埃安營銷本部負責人則表示,在官方明確規范智能輔助駕駛宣傳口徑和技術認證后,對于埃安這種擁有技術儲備和相對老實的企業更加有利。他表示,埃安不爭第一個發布L4級產品的公司,但要做安全第一的公司。

在華為乾崑智駕的展臺,工作人員在向觀眾介紹時,都在強調智駕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表示日常駕車體驗智駕功能時務必注意行車安全。

安全前提下,智駕功能才有意義

為車企提供智駕解決方案的供應鏈企業,有著同樣的共識,將“安全”放置在首要位置。

首次參展的AI科技公司Nullmax創始人/CEO/CTO徐雷博士認為,“工信部的公告來得非常及時”。畢竟,整個智能化駕駛處于起步階段,市場和消費者需要慢慢培育和教育。

徐雷介紹說:“我們所有的方案都有非常清晰的安全設計邊界和安全設計機制。我們希望打造的產品能給用戶帶來非常明確的價值,知道邊界在什么地方。即使在沒有這一公告之前,我們也是非常明確地以安全為第一要素去實施,而不是通過過度宣傳,讓消費者對安全掉以輕心。”

魔視智能創始人虞正華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央廣網見習記者 何智康 攝)

擁有全棧式自動駕駛核心技術的魔視智能已是第三次參加上海車展。公司創始人/CEO虞正華認為,公告所釋出的信號,代表了監管部門對智駕的重視,以及對智駕責任的厘清。“這對行業是一個正面有益的事情。智駕多是跟安全密切相關,不能只強調功能的先進性,甚至出現夸大宣傳。在安全的前提下,智駕功能對行業的發展才有意義。”

安全駕駛成共識,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盡管業界對智駕的宣傳方式存在爭議,但市場對智駕的熱烈反饋,卻也驗證了智能化策略收效顯著。據消費者洞察與市場研究機構J.D.Power《2023中國新車購買意向研究》顯示,智能化體驗在購車決策中的影響權重已升至14%,成為繼汽車質量和性能之后的第三大決策因素。

這種不斷升溫的市場情緒倒逼車企加速技術迭代,也就難免讓迎合消費者超前預期的過度營銷得以登堂入室。那么,如何在合規框架內平衡技術創新與用戶預期管理,便成為“后上海車展”時代的新課題。

在虞正華看來,安全始終要回歸第一要位。“將駕駛安全和消費者喜好這兩點結合好,才是真正具有價值的事情。所以守牢安全底線,進而實現更高階的功能,我認為這應該是行業發展方向。”

為確保安全,魔視智能做了嚴格的全流程開發工作。目前,該企業已積累了海量測試數據,并進行了大規模驗證。“我們建立了自有仿真測試平臺,最近還引入強化學習方法,最終通過對開發全過程的管控,來實現高安全性的智能駕駛系統。”虞正華介紹道。

Nullmax則是以“漸進式輔助駕駛發展路徑”,來守護安全底線。徐雷表示,公司將通過實車數據積累與安全驗證向高階智駕邁進,為行業提供兼顧技術穩健性與商業化落地的解決方案。“基于SAE(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的分級,我們選擇的是漸進式方向——從技術積累到產品落地,我們覺得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此,我們需要充分的實車積累和數據驗證,才能保證我們從L2往L3,甚至往L4方向發展。”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央廣網見習記者 何智康 攝)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將工信部公告解讀為“規范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有力信號”。“國家層面開始關注智能網聯汽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目的是要保證我們汽車的產品宣傳和實際功能相匹配。企業在努力提升產品技術和功能的同時,也需要盡到告知義務,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

同時,他建議汽車行業對智駕術語要統一的標準,制定相應規則。“當有統一的標準時,企業產品的技術水平和業界的評判以及消費者的理解才會客觀公平。而相關法規也需要進一步健全,以實現對企業行為的有效監管。”

如何真正迎合消費者,是車展企業需要進一步思考的課題(央廣網見習記者 何智康 攝)

加強監管并不意味著智駕研發“降速”。可以預見的是,車企今后的智駕宣傳將會更加克制與規范,進而保障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穩穩當當駕駛。而當業界在“安全問題”上達成共識,營銷文案將不再內卷,技術創新也將進一步聚焦,迎來更為清晰確定的發力點與收獲期。

畢竟,行穩方能致遠。

編輯:何智康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