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4月27日消息(記者沈梅)4月26日,上海首個航空前置貨站正式落戶松江綜合保稅區。據前期測試統計,貨物從查驗收運等環節到裝機起飛,較傳統模式通關效率提升30%、物流成本降低15%。

航空前置貨站,通俗來說,就是機場貨站的“衛星站點”。

松江前置貨站位于茸江路120號F0倉庫,一期監管場地面積6000平方米。項目啟用后,進出口企業不再需要在機場口岸貨站長時間等待貨物查驗和安檢,貨物在抵達機場前完成全部安檢和通關手續,直接從前置貨站運至飛機接駁口裝機,有效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提升時效服務體驗。

松江經開區黨工委委員、綜保區管委會副主任蔡皎介紹,出口貨物在區內即可完成收貨、安檢、報關等一站式操作,再通過專屬運輸通道直抵浦東國際機場裝機出運。“這一模式,打破傳統空港作業流程,助力企業更快融入全球市場。”

在創新實踐方面,松江前置貨站首創“區港聯動”模式,將口岸通道樞紐功能與綜保區保稅倉儲功能深度融合。通過優化貨物流轉鏈條、提升跨境電商與新興業態運行效率,不僅加速貿易便利化,也為“絲路電商”等新型國際經貿模式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蔡皎表示,航空前置貨站的建成,不僅打通了跨境物流全鏈條,更在平臺功能升級、產業生態優化、對外開放提質等方面釋放出強大動能。“效率之變,帶動能級躍升,企業供應鏈韌性和全球競爭力將由此顯著增強。”

鏈條優化,流程重構,航空物流新格局正在松江加速生成。

松江前置貨站依托上海機場豐富航線資源,打破地域局限,顯著提升無機場城市的空運通達性。松江正加快構建以上海國際航空樞紐為核心、輻射長三角多地的空地一體化集疏運體系,促進G60科創走廊九城市供應鏈協同運作。

目前,前置貨站消防改造工程已通過驗收,正加速完成海關監管與民航安保雙重標準下的設施升級,并同步申報民航華東局審批,預計今年7月底試運行。

作為上海最早引進利用外資的地區之一,松江累計引進外資企業近7500家,來自144個國家和地區,外資工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近六成,外資進出口占全區比重超過68%。依托雄厚的開放型經濟基礎,松江綜保區不斷拓展“保稅+”新業態,持續提升發展能級。此次航空前置貨站項目的落地,正是松江加快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重要探索。

未來,松江綜保區希望以航空前置貨站為支點,積極集聚跨境電商、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臨空偏好型產業,探索發展國際中轉集拼、冷鏈物流等高附加值業務,形成“物流帶貿易、貿易促產業”的良性循環。蔡皎表示:“我們將持續拓展遠期功能,探索與鐵路運輸、海運的多式聯運深度融合,積極參與全球跨境物流市場競爭。”

編輯:鄭曉蔚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