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杏花深處見鄉韻

——從袁家莊“杏”主題標語看鄉村文化振興新氣象

春日的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皇甫鄉南吳村袁家莊,千畝杏林如雪。而比杏花更動人的,是那些綴滿山野的“杏”主題文化標語——“專‘杏’致志”“如影隨‘杏’”“‘杏’福樂園”“一見傾‘杏’”……

“杏”主題文化標語(圖片來源:運城日報)

這些巧思妙語,不僅是游客鏡頭下的詩意點綴,更是一扇觀察鄉村文化振興的窗口。透過諧音之趣與鄉土之韻的融合,袁家莊正以文化為筆,在青山綠水間書寫著新時代的田園詩。

諧音雙關 方言智慧嫁接文化創意

“杏”與“幸”“心”“形”等字的諧音轉化,將農耕符號升華為情感符號。

如“專‘杏’致志”既呼應杏樹種植的專業精神,又暗喻鄉村振興的專注態度;“如影隨‘杏’”以杏花為媒,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東方美學。

這種語言游戲并非簡單的文字技巧,而是扎根于晉南方言的土壤,將“杏”這一地域特產化作情感紐帶,讓游客在會心一笑中觸摸到鄉村的智慧基因。

場景再造 農耕記憶激活文化傳承

標語背后是立體化的文化實踐。

“杏園耕作”區域,游客可體驗搖耬耙地的傳統農事;“‘杏’福樂園”里,秋千、蹺蹺板與非遺木版年畫相映成趣;“杏園詩會”中,村民與游客對詩猜謎。

當“栽種‘杏’福”的樹苗被游客親手埋入泥土,抽象的標語便化作可觸摸的文化儀式,讓千年農耕文明在互動中薪火相傳。

文旅共生 鄉土符號撬動產業蝶變

“‘杏’好有你”青年聯誼活動讓花海成為情感發生場,“袁家一見如‘菇’”則巧妙關聯當地食用菌產業,形成“杏菌共生”的產業鏈隱喻。

據統計,近年來,袁家莊每年都舉辦杏花游活動,活動期間,游客日均兩萬左右。村里1600畝杏林,新發展300畝,2024年通過杏脯禮盒等衍生產品開發,帶動200種植戶每戶年增收兩萬余元。

游客在文化墻前打卡拍照(圖片來源:運城日報)

這些標語如同文化芯片,將“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串聯,讓“流量”真正沉淀為鄉村發展的“留量”。

在袁家莊,每個“杏”主題標語都是一粒文化種子。它們從《詩經》的“杏花菖葉耕春雨”中萌芽,在非遺鑼鼓的節奏里生長,最終在現代文旅的土壤中結出鄉村振興的碩果。

當游客帶著“杏”福記憶離開時,帶走的不僅是照片里的花海,更是一個關于文化鄉愁的鮮活注腳——這里,正在重新定義“詩意的棲居”!(記者 李婉玉)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