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4月23日消息(記者劉昱 實習記者段懿庭)“咸陽市今年一季度,生產總值增長6.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5%,均高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4月22日,在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持續深化‘三個年’活動、聚力打好重點領域攻堅硬仗 ”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咸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冷勁松介紹了咸陽市在新型工業化、農業強市建設、文旅產業發展以及西安—咸陽一體化等方面的成果。
新聞發布會現場(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段懿庭 攝)
秦創原是陜西科技創新的總平臺。2022年,陜西省賦予咸陽打造“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的光榮任務。近年來,咸陽把打造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推進西安—咸陽創新驅動一體化作為高質量發展一個重點,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優化創新生態,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
“2024年,咸陽落地轉化科技成果企業108家,僅次于西安。去年能夠落地這么多企業,很大程度上就是這塊金字招牌的影響力。”咸陽市科技局局長楊沖鋒介紹。
成立陜西全省首個科技工委
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咸陽市以政策引領、體制支撐。當前,咸陽成立了全省首個科技工委,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在去年機構改革中,全面恢復了縣級科技局,體現出咸陽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高度重視。
據介紹,咸陽市人大去年在西部地區地級市中率先頒布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以立法形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這些重要舉措,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四支隊伍”打通科技轉化
“我們聚焦的是‘用才’,而不是‘育才’,人才是第一資源,把人才用好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個關鍵。”會上,楊沖鋒反復提到這一點。
據介紹,咸陽市積極建立人才引用“四支隊伍”,其中兩支在高校院所,兩支在企業。科技顧問隊伍,聘請了59位兩院院士作為咸陽的科技顧問,咸陽市委、市政府每年堅持慰問,爭取在咸陽轉化研究成果。聘請了363位科技大使,不少是西安等地高校院所的科技管理人員、二級學院或單位的負責同志。技術經紀人隊伍,由政府支持、市場化運作,堅持常年奔走在西安和全國高校院所,把科技成果轉化吸引到咸陽。還有科技特派員隊伍,都在企業,知道企業需要什么成果、技術。通過科技顧問、科技大使、技術經紀人、科技特派員,打通了“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實施科技型企業三年倍增計劃
近年來,咸陽市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科技型企業三年倍增計劃,力促科技型企業“登高、升規、進位、上市”。
2024年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251家、高新技術企業746家,較2021年分別增長4.8倍、3.5倍。2023年全社會研發投入(R&D)強度達到1.32%,但和先進地區還有很大的差距。去年彩虹股份獲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作為一個企業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科隆新材成功在北交所上市。
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目前,咸陽市實施新一輪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側重點是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咸陽獲批陜西省2個創新聚集區,第一批全省批了6個,咸陽有2個。一個是中醫藥創新聚集區,另一個是電子顯示創新聚集區。
“創新資源、產業資源、政策資源紛紛向咸陽聚集,咸陽有望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在電子顯示和中醫藥領域有影響力的地區。”楊沖鋒在發言中表示,交大創新港咸陽新區去年正式落地咸陽高新區,一個地級市2個985高校進駐,還有現有的15所高校,這樣的科教資源集聚在地級市中是比較少見的。咸陽不斷推動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推動創新和產業融合走向縱深。
持續優化創新生態
據了解,咸陽連續舉辦三屆“人才興咸”大會,今年還將舉辦第四屆“人才興咸”大會,通過人才興咸大會,向全省、全國顯示咸陽對科技創新工作、對人才的高度重視。
“2023年咸陽在全國城市中創新能力排名為104名,在全省僅次于西安,今年還要不斷前進,在此基礎上有望創建成為國家級創新型城市。此外,陜西沿著渭河構建一個從西安航天產業園到西安高新區到咸陽高新區的創新帶。在這個創新帶上有咸陽高新區、興平、武功,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兩個省級高新區,我們將著力打造咸興武科創走廊。我們和很多高校院所,比如說西工大在彬州聯合建立研究院,今年還有3所大學的科技園和5個省級以上的科創平臺將在咸陽建立,這些都是在優化科技創新方面聚力發力的結果。”楊沖鋒介紹。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