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科技3月2日消息 今天,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聯合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舉辦了一場論壇,主題為“AI讓你更幸福”。嘉賓們就人工智能應用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現場,騰訊社會研究中心總監王曉冰發布了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和騰訊關于AI公眾認知的聯合調查報告。
調查結果顯示,人工智能技術對于普通大眾而言,不再是陌生的高冷名詞,而是在與人們的生活發生切實關聯。接近8成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前景廣闊,會滲透到各行各業,超過9成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會對自己的工作生活產生影響,3成的受訪者已經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給自己工作帶來的威脅,也有接近8成的受訪者擔心某些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會威脅自己的隱私,而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會主動了解和學習人工智能知識和技能,多數受訪者愿意嘗試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
當下,自動駕駛、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智能醫療等各類人工智能技術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越發廣泛的應用——如騰訊覓影已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圖像識別技術做食管癌的早期篩查——這表明人工智能不僅已經開始在各行各業生根發芽,而且正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可以為醫生分擔一部分工作。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看法,也從過去對一項先進技術的冷眼旁觀,轉變為思考如何與之共生、共存。
其他參與討論的嘉賓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詮釋了自己對于人工智能的看法。
對于如何看待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關系這一問題,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潘天佑認為,人工智能不是取代人類,而是跟人一起工作,讓人能夠效率更高,去解決更多的問題,如空氣污染、能源、外太空探索,以及醫療等方面。
《知識分子》主編、清華大學教授魯白表示,機器在兩個方面要遠遠超過人腦,一個是記憶,一個是計算。人腦天生的設計不是主要用來做這些事情。但人腦的一些功能,如想象力、情感等,則至少是現在這一階段機器無法取代的。
IBM中國研究院研究總監、大數據及認知計算研究方向首席科學家蘇中認為,從行業角度來看,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在所有各方面都是全產業鏈。人工智能在這一輪里就可以幫助產業提升,即智能制造,這會成為很大的一個亮點,因為中國在這方面基礎非常好。
馭勢科技CEO吳甘沙認為,相對于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和美國相比幾乎是“零時差”。他認為,中國的人工智能在應用能力上非常強,而且在原創方面,如果原來說美國、加拿大、英國做0到1,中國做1到N,現在可以說中國是做0.1到N,在原創能力上再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騰訊的醫療項目作為國家人工智能首批四大創新平臺之一,企業實驗室騰訊AI Lab提出了“讓AI無處不在”的口號。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總經理劉永升介紹,科技+文化是騰訊公司是重大戰略,而人工智能已經上升到公司戰略,騰訊對人工智能的重視也是希望一方面提高原創性、前沿性的基礎研究能力,另一方面與企業、行業和學界共享AI+未來,以技術賦能傳統行業,讓AI技術被更多行業開發者使用。人工智能一定不能成為一部分人的權利或獨享,而是希望能被更廣泛的人群,以更低成本、更方便的方式使用。
劉永升海認為,技術從研發到應用需要有很廣闊的實驗平臺或實驗環境,有國家政策支撐,會讓技術的演進和迭代更加順利,這是非常重要的制度上的保證。
種種跡象表明,人工智能正迎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如果說2016年是人工智能進入普通民生視野的AI元年,2017、2018年就是AI的爆發年。這項以計算能力為主導的創新技術,不再是束之高閣的精深科技,而是正在走向現代生活,和傳統產業擦出火花,并有望成為提高生產效率、改善服務能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