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至30日,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在西藏博物館學術報告廳舉辦“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學術匯報暨2024年度業務工作公眾分享會”,介紹西藏23個考古及文物保護項目的進展和成果。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24年西藏考古工作以“四大課題”為經緯,織就西藏考古工作的學術圖譜。在高原早期人類遷徙、新石器時代文化區系、早期復雜社會起源、吐蕃王朝遺存等四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性成果。特別是日前剛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西藏康馬瑪不錯遺址,以海拔高、年代早、時序完整、價值豐富的“四個之最”震撼學界。
記者了解到,2024年,西藏考古工作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主要表現在:從堆龍尚嘎崗遺址的舊石器遺存到阿里梅龍達普洞穴遺址的發現,實證了距今10萬年左右,人類開始踏入青藏高原腹地。此外,尼阿底遺址實證距今4萬年左右,石葉技術與石片技術在西藏北部出現;通過曲貢遺址以及卡若、拉頗等遺址的陶器譜系研究,揭示了西藏東部與橫斷山區、中部的文化交融線索:距今5000年,這一時期西藏大部分區域進入新石器時代;通過格布賽魯墓地、桑達隆果墓地實證了距今3600年,西藏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社會組織的復雜化階段。距今3600年,青銅器的傳入開啟了西藏的青銅時代。距今2500年,西藏古人類初步進入鐵器時代。通過溫江多遺址、當雄墓地再現了“唐蕃古道”帶來的不同地域文化在西藏融合形成的文明盛景,實證了距今1400年,吐蕃王朝開始興起,西藏高原進入有史階段。
自治區文物局黨組書記趙興邦表示,這些突破性成果令西藏古代人類發展史的“時間軸”愈發清晰。近年來,西藏考古出土眾多文物,如柞蠶絲、桑蠶絲、王侯織錦、茶葉、圍棋子、藍綠地黃色聯珠團花斜紋經錦紡織品和龜趺碑座等,有力證明了西藏與中原地區一直保持著密切的文化交流和物品互通,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格局提供了堅實的實物證據,打破了以往人們認為西藏地理空間封閉的觀念。
據悉,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框架下,近年來,根據自治區文物局的統籌協調,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與國內12所科研機構、高校共享資源,取長補短,共同為探索高原考古學理論蓄力,共開展32次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共涉及16處古遺址、古墓葬,總發掘面積達7060平方米。(記者曉勇 見習記者馮琳琳)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