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來,大理州鶴慶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創新建立“五項機制”,強化統籌調度,壓實工作責任,落實資金保障,加強督促考評,計劃用三年時間對全縣114個行政村進行全覆蓋整治提升,著力打造29個鄉村振興“示范村”。通過開展三年行動,人居環境、文明鄉風、鄉村治理、農民增收等方面取得成效,促進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建立“雙培養”機制,筑好鄉村人才“蓄水池”
鶴慶縣堅持把加強鄉村干部隊伍建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每年組織全縣117個村(社區)干部開展1次全員培訓;深化村(社區)干部能力素質和學歷水平“雙提升”行動,2024年從村(社區)干部中招收“專升本”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員21名。加大村級后備干部儲備,2024年,從普通高等教育應屆畢業生中招錄基層治理專干58名,優先充實到“千萬工程”示范村。
2024年,鶴慶縣舉辦政策理論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6期,培訓2060人次,培養認定297名農村致富帶頭人;評選培養農業領域“鶴陽興農科技名人”5名;實施鶴慶縣銀銅器全產業鏈人產融合發展“一縣一品”示范創建項目,成立鶴慶銀器產業學院,舉辦2024年銀銅器鍛制領域技能大賽,評選“鶴陽名匠”10名。同時,鶴慶縣大力培養“鶴慶銀匠”勞務品牌帶頭人,樹立品牌代言人、務工模范,采取“師徒培養”方式,開展產品研發設計、研學培訓。草海鎮羅偉邑村民李福明獲評2023年度“中國非遺年度人物”,鶴慶縣技能人才李陸靜、楊鈴波在2024年首屆云南省職業技能大賽(珠寶加工組)中分別獲金牌、銀牌。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增收,著力培育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鄉村工匠、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建立鄉村人居環境提升志愿服務機制,裝點綠美鄉村“新風景”
鶴慶縣草海鎮彭屯村把每月18日、25日兩天定為全村志愿服務集中清掃日,每戶1人參加鄉村清潔,每人每次積2分,村民憑積分在村內超市兌換日常生活用品,以積分兌換為激勵措施,讓群眾在環境整治中有獲得感。
金墩鄉邑頭村文明自然村則推行志愿服務“2+N”義務工制度(“2”指村莊保潔、溝道清理兩個固定內容,“N”指義務植樹、季節性看山、衛生監督、交通秩序維護、政策法規宣傳等義務服務),發動群眾綠化美化庭院,拆圍見綠,在房前屋后廣泛種植迎春花。同時,積極創建“美麗庭院”“平安家庭示范戶”“最美小果園、小菜園、小花園”,村莊呈現出果園碩果累累、菜園瓜果飄香、墻角鮮花浪漫的新風貌。
西邑鎮七坪村每戶每年出資200元環衛費,聘請2名環衛人員,每天清掃兩個村民小組,負責村莊常態化保潔。三年行動開展以來,29個示范村共組織發動志愿者5806人次,完成綠化面積24080㎡,植樹4016株,改造提升小花園84個、小菜園350個、小果園48個,創建省級綠美鄉鎮1個、綠美村莊2個,州級綠美村莊160個。
建立鄉村先進典型選樹機制,評出文明鄉風“先鋒榜”
鶴慶縣積極建立完善村級道德評議會,每半年開展1次評議活動,對全村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助人為樂、尊師重教、團結友愛、拾金不昧、見義勇為等行為進行評選表揚,對不講誠信、傳播迷信、鋪張浪費等行為進行批評教育。每年開展1次“孝子賢媳”“五好老人”“好鄰居”等先進典型和美麗庭院戶選樹活動,通過召開表揚大會、頒發獎狀等形式,褒揚先進、批評后進,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群眾。
建立“中心戶長”制,搭起服務群眾“連心橋”
鄉村治理是治理體系中最基本的治理單元,直接關乎社會和諧有序與否。從2024年5月開始,鶴慶縣在17個示范村中推行中心戶長制,以10—15戶為單位,推選1名能力強、威信高、想干事、善作為的黨員或群眾為中心戶長,在中心戶長戶大門口設置公示牌,亮明其身份、聯系戶及工作職責,構建“鄉鎮黨委—行政村黨組織—村民小組黨支部—中心戶長—聯系戶”的五級鄉村治理組織體系。以“中心戶內無矛盾,戶長身邊無糾紛”為目標,中心戶長將群眾組織發動起來,充分發揮政策宣傳員、致富指導員、文明示范員、困難幫扶員、矛盾調解員的作用,實現一人帶一片、一片帶一村,激活基層組織“神經末梢”。
據悉,全鶴慶縣已有68個行政村推行“中心戶長”制,推選出中心戶長2163名、聯系農戶37496戶。中心戶長作用發揮情況由其所在地黨支部書記或黨小組長負責考評,中心戶長根據考評所得積分到“愛心超市”兌換生活用品,對工作表現突出的優秀戶長,由鎮村設置榮譽公示牌張榜公布表彰。
建立聯農帶農機制,鼓足農民增收“錢袋子”
鶴慶縣完善“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組織農業種植業適度規模經營“請進來”招商活動,引入深圳春沐源、云南花當家、中創弘楚、紅河小棕熊等18戶農業龍頭企業到鶴慶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建成小白龍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廣廠房式、合作社式、居家式等人員聘用模式,為周邊群眾提供長期務工崗位。截至目前,有26家企業入駐小白龍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戶每年可獲得土地流轉費138萬元、就業崗位550余個、務工收入2000余萬元。同時,搶抓洱海保護產業轉移、滬滇協作機遇,投入1.2億元在8個鄉鎮建成存欄奶牛300頭以上標準化奶牛規模養殖場9個,固定就業1300人,提供靈活工位3萬個,直接惠及農戶4500戶,年集體經濟收入近1000萬元,年群眾增收近1.5億元。
此外,各村因地制宜推廣蔬菜、蘭花等“庭院+種植”項目,由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負責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建立“點對點”指導服務機制。依托大理五豐高原農業有限公司發展蔬菜產業,運用“公司+示范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輻射、帶動周邊農民規范化種植蔥蒜、茭白、西蘭花等蔬菜6.5萬畝。組建現代設施蔬菜生產經營聯合體,建立龍頭企業綁定合作社、合作社綁定農戶的“雙綁”機制,農戶以土地、資金入股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向銀行貸款,社員投入風險金購買生產物資,構建了農戶、合作社、企業利益共同體,2024年,蔬菜產量7.6萬噸,產值4.42億元,戶均增收1800元。六合鄉松園村通過“黨建+鶴陽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協會+農戶”模式,把“庭院經濟”作為村產業發展突破口,把大雪素種植做成“一村一品”特色產業,265戶花農加入合作社,入社股金52980元,帶動全鄉900多戶種植蘭花,2024年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小蘭花”成為六合鄉的“致富之花”。
鶴慶縣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11928人次,職業技能培訓1618人次,全縣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1.52萬人,兌付跨省務工一次性交通補助1077人107.7萬元。抓實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建成1個零工市場、9個就業驛站,行政村、自然村等多個就業網點,形成零工市場“1+9+N”建設服務模式。(施光榮 張學貴 李澤鈞)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