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長沙9月13日消息(記者堯遙)實施創新創業園區“135”工程是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14年10月,在湖南省郴州市召開的全省產業園區工作會議上,時任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杜家毫提出創新創業“135”工程戰略構想——即通過三年的努力在湖南全省建設100個創新創業產業園區、建成300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引進5000家創新創業企業。
隨著“135”工程的穩步快速推進,創新創業園已成為園區經濟增長的新支撐。圍繞主導產業開展產業集群招商,把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做出特色,使產業聚集區的集群效應、集聚效應得到充分放大和提升,創新創業“135”工程讓有限的資源在三湘大地發揮了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135”工程啟動后,長沙市突出產業特色,明確功能定位,每個園區確定了1-2個主導產業,各園區嚴把二次招商關,加速提升園區產業集聚度。雨花區創新創業園依托湖南省機器人集聚區,聚焦智能制造產業,目前已引進企業近200家。這里的園區主打差異化和精細化的產業特色定位,以湖南省自興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為代表的技術研發基地為依托,重拳打造出了以三興精密等企業為代表的關鍵零部件企業、以長泰機器人等企業為代表的本體制造商等。
泰達機器人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總經理李新嘉告訴記者,深圳總部的廠房面積是3500㎡,租金是每平米每月45元;而在長沙,它們目前擁有廠房面積目前是5000㎡,而且能夠享受三年免租的優惠。
湖南首家“博士創新創業園”選擇了位于長沙縣的創新創業園區,占地10000平米標準廠房于今年3月正式開園,13家博士及以上高層次人才領銜的創業團隊或企業簽約入園。目前這里擁有高科技企業有24家,覆蓋云計算和大數據、新材料、電子信息、軍民融合等相關產業項目。
天河國云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CEO晏湘濤博士曾是國防科技大學的一名副教授,從部隊轉業后來到園區創業。他稱園區優質的創新創業孵化服務以及緊鄰機場高鐵的環境是吸引他前來的主要因素,“這些對于我們科技型企業來說,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創新創業“135”工程中,不得不提到標準化廠房。標準化廠房的建設為企業減少了成本,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它大大縮短了企業投資的繁瑣手續和高額建設成本,從簽約到落地投產的周期從傳統自建廠房模式的3-5年大幅減少到半年甚至三個月。
華中航天北斗衛星應用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我國北斗衛星民間應用與推廣的高科技民營企業,公司去年7月注冊成立,不到三個月即正式投產。“園區建設和服務中的細節吸引了我留在這里。”董事長黃勇兵原本打算將企業從深圳搬到武漢,但當他來到長沙縣的創新創業園區后,當即就決定把廠開在這里,“標準化廠房3.4米的層高,裝修吊頂安裝空調之后層高2.7米,非常適合我們勞動密集型電子產品企業的生產。”此外,諸多細節也讓黃勇兵看到了園區的用心,“一般的廠房很難注意到電梯這個細節,但這里的貨梯很大,便于叉車上樓作業。”
“2號公章”是常德市桃源縣政府為建設“135”工程授予創新創業園區給企業提供行政審批服務的權限,縣政府把縣直12個職能部門共55項審批權限下放給園區,企業在建設、生產、經營過程中可以實現“辦事不跑路、審批不出園”。
“‘2號公章’全面啟用后,極大地提高了行政審批效率,也方便了園區企業。例如土地報批,以往需要1至2年,現在3個月內就能辦好。”桃源縣工業集中區黨工委書記兼管委會主任高世錦說。
位于桃源縣創新創業園區內的龍行天下運動用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安德瑪、李寧等品牌運動休閑鞋的代工生產,總經理陳同舉告訴記者,公司目前有12條生產線,每天出貨60萬雙鞋。“目前項目第四期已經啟動,我們計劃再引進10條自動化生產線。”陳同舉說等到明年年底全部建成投產時,公司將實現30億元的年產值,“以‘2號公章’為代表等工業園區‘一條龍’式政務服務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
類似的舉措在邵陽也收獲了良好的成效。2014年開始,邵陽市在邵陽湘商產業園試點簡政放權,將數十項行政審批權限下放到園區,激活了園區的管理機制。湖南圣菲達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樊祺稱贊園區服務優質,各項審批工作方便快捷,“園區還派出專門的團隊進行指導、代辦,工廠簽約后很快就能開工建設。”據了解,目前這一做法在邵陽經開區得到全面普及,232項行政審批權限全部下放至經開區。
“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有了家鄉人才的支持,產業發展更接地氣。在邵陽市邵東縣湘商產業園,這里采用的工業地產模式同樣是開發標準廠房。“標準廠房的建設為企業減少的是成本,帶來的是便利,贏得的是時間,搶占的是先機。”泰國湖南商會會長劉純鷹在家鄉開發了5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打造箱包產業園,已成功引入27家企業,年出口創匯1.5億美元。
在邵東湘商產業園的隆源集團新產品陳列室里,智能箱包的展示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工作人員介紹,這些箱包可以充電、能定位、會走路,專為歐美市場打造,每個訂單價200至300美元,相當于普通箱包的10倍。從積極走出去再到踴躍回家鄉,“邵商回歸帶回了先進技術和工藝,引領箱包、五金、打火機、藥材等傳統產業不斷升級,走向世界。”邵陽市發改委副主任何志紅如是說。
湖南省湘潭縣青山橋鎮歷來素有“皮鞋之鄉”的美譽,十多年前這里就開始興建皮鞋工業園。2014年,隨著創新創業園區“135”工程和湘潭縣“一區多園”戰略的實施,園區的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在青山橋皮鞋制作培訓學校,幾十名學員正在技術工人的指導下進行實操訓練培訓。青山橋鎮副鎮長譚鐵權表示,培訓學校自今年開辦以來,已為園區的皮鞋制造企業輸送了不少技術工人。“培訓學校有政府補貼,學員們都是免費學習,期間每天還能獲得一定的補助。”青山橋鎮黨委書記、青山皮鞋工業園管委會主任胡衛說,“培訓大約2個月后就能上崗,解決了很多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
在外經商十多年的湘潭人方達培兩年前投資了1500萬在青山皮鞋工業園成立了湘潭鳳舞九天鞋業有限公司。當時園區領導去浙江招商,介紹了園區有資金扶持、有政策支持、有配套服務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得知有這么好的機會,方達培毅然決定回家鄉開公司,“目前公司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研發團隊和技術人員,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
胡衛表示,目前包括鞋帶、鞋底、鞋飾、成鞋制造等在內的皮鞋生產全產業鏈已在園區初步形成。28家入園企業安排就業超過3000人,年生產銷售各類皮鞋760萬雙,年產值7.15億元,成為湖南省最大的皮鞋生產基地。
據了解,自“135”工程實施至今,湖南省培育創新創業園126家,引進創新創業型企業6038家;新形成了113條新產業鏈,引進省重點扶持的20條新興優勢產業鏈項目833個,引進延鏈補鏈項目1064個;建成各類標準廠房3833萬平方米,為湖南節約土地15000畝以上,拉動民間等各類投資4000億元,創造就業45.5萬人。
通過兩年多的建設,創新創業“135”工程極大助力了湖南產業鏈條發展、集聚發展、抱團發展;“高精尖”項目紛紛落地入園,科研成果加快產業化,新興產業加快孵化,園區和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新舊動能加快接續轉換。一批又一批創新創業園成為了湖南省新型工業化示范區、現代產業聚集區和經濟轉型升級先行區,成為湖南經濟發展新的動力和希望。